1、胰瘅中医护理方案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 曾茜曾茜目录一一常常见证候要点候要点二二常常见症状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三三中医特色治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理四四健康指健康指导五五护理理难点点常常见证候要点候要点一一、常一、常见证候要点候要点1 1、湿热阻滞、热结肠腑证、湿热阻滞、热结肠腑证:脘腹痞满脘腹痞满,疼痛剧烈疼痛剧烈,口苦咽干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大便燥结不通不通,舌红苔黄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脉滑数或弦数。2 2、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脘腹胀痛脘腹胀痛,身热不扬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午后热甚,纳呆呕恶纳呆呕恶,口干而腻口干而腻,肢体沉重肢体沉重,或黄疸或黄疸,大便不爽或干结大便不爽或
2、干结,舌红苔黄厚腻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脉滑数。3 3、肝郁化火证、肝郁化火证:突发的中上腹疼痛突发的中上腹疼痛,走窜两胁、腰背走窜两胁、腰背,伴低热、咽干、口苦、嗳伴低热、咽干、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淡红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脉弦或弦数。常常见症状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二二、常二、常见症状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一)脘腹疼痛1.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措施。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措施。2.2.急性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弯腰
3、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取弯腰、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以缓解疼痛以缓解疼痛;禁禁食及胃肠减压。食及胃肠减压。3.3.根据证型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刺激性强、产气多、高脂和高蛋白之品忌食刺激性强、产气多、高脂和高蛋白之品,戒烟酒。戒烟酒。4.4.调摄精神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乐等。5.5.遵医嘱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二、常二、常见症状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6.6.遵医嘱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
4、按摩,取穴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中脘、天枢、气海等。7.7.遵医嘱耳穴贴压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胰、胃、交感、神门、可选择脾、胰、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三焦等穴位。肝胆、内分泌、三焦等穴位。8.8.遵医嘱予以胰瘅贴外敷胰腺区。遵医嘱予以胰瘅贴外敷胰腺区。9.9.遵医嘱予以六合丹外敷全腹部。遵医嘱予以六合丹外敷全腹部。10.10.遵医嘱予以大黄、芒硝保留灌肠、管喂。遵医嘱予以大黄、芒硝保留灌肠、管喂。二、常二、常见症状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二)脘腹胀满1.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
5、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2.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进食过饱。避免进食过饱。3.3.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等情志刺激。避免忧思等情志刺激。4.4.遵医嘱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5.5.遵医嘱穴位注射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双侧足三里、合谷。6.6.腹部按摩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每次15201520分钟分钟,每日每日2323次。次。7.7.遵医嘱予以胰瘅贴外敷胰腺区。遵医嘱予以胰瘅贴外敷胰腺区
6、8.8.遵医嘱予以六合丹外敷全腹部。遵医嘱予以六合丹外敷全腹部。9.9.遵医嘱予以大黄、芒硝保留灌肠、管喂。遵医嘱予以大黄、芒硝保留灌肠、管喂。二、常二、常见症状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三)恶心、呕吐1.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观察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呕吐物的色、质、量、气味及伴随症状呕吐物的色、质、量、气味及伴随症状,必要时必要时留标本送检。留标本送检。2.2.合理安置体位合理安置体位,重症病人应卧床休息重症病人应卧床休息,不要过多翻身不要过多翻身,发作时宜取坐位。对卧床不发作时宜取坐位。对卧床不起或意识不清的病人起或意识不清的病人,可将头转向一侧可将头转向一侧,以防引起窒息。以防引
7、起窒息。3.3.指导患者吐后用温水漱口指导患者吐后用温水漱口,并及时清除呕吐物并及时清除呕吐物,更换污染的衣被。更换污染的衣被。4.4.指导患者予以生姜泡水止吐。指导患者予以生姜泡水止吐。5.5.指导患者慎起居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适寒温,畅情志畅情志,避免忧思。避免忧思。6.6.遵医嘱穴位注射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双侧足三里、内关。7.7.遵医嘱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8.8.遵医嘱艾灸遵医嘱艾灸,取穴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二、常二、常见症状
8、症状 证候施候施护(四)发热1.1.病室宜凉爽病室宜凉爽,温湿度适宜温湿度适宜,注意休息。注意休息。2.2.监测患者体温变化监测患者体温变化,作好记录。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作好记录。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清洁。3.3.指导患者多食生津止渴食物指导患者多食生津止渴食物,多饮水。多饮水。4.4.遵医嘱耳穴贴压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胰、胃、三焦、交感等可选择脾、胰、胃、三焦、交感等穴位。穴位。中医特色治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理三三、中医特色治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理(一)药物治疗1.1.内服中药。内服中药。2
9、2.注射给药。注射给药。三、中医特色治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理(二)特色技术1.1.穴位贴敷。穴位贴敷。2.2.穴位注射。穴位注射。3.3.中药六合丹外敷中药六合丹外敷4.4.中药胰瘅贴外敷。中药胰瘅贴外敷。5.5.耳穴贴压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耳穴埋豆)。6.6.穴位按摩。穴位按摩。7.7.拔火罐。拔火罐。8.8.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健康指健康指导四四、健康指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温湿度适宜。2.2.生活规律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应绝对
10、卧床休息。3.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规律饮食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戒除烟酒。4.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四、健康指四、健康指导(二)饮食指导1 1、湿热阻滞、热结肠腑证、湿热阻滞、热结肠腑证: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饮食宜清淡饮食宜清淡,多饮清凉饮料多饮清凉饮料,如各如各种果汁或芦根水、绿豆芽汁、白萝卜汁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种果汁或芦根水、绿豆芽汁、白萝卜汁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如豆类、红薯、牛奶等。食疗
11、方牛奶等。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金桔山药粟米粥等。2 2、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进食疏肝理气、清热除湿的食物进食疏肝理气、清热除湿的食物,如荸荠、百合、马齿苋、赤小豆如荸荠、百合、马齿苋、赤小豆等。食疗方等。食疗方:赤豆粥等。赤豆粥等。3 3、肝郁化火证、肝郁化火证: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疗方:菊花饮等。菊花饮等。指导患者掌握饮食卫生知识指导患者掌握饮食卫生知识,平时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平时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腹痛缓解避免暴饮暴食。腹痛缓解后后,应从少量低脂、低糖饮食开始逐渐恢复正
12、常饮食应从少量低脂、低糖饮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应避免刺激性强、产气多、应避免刺激性强、产气多、高脂和高蛋白食物。高脂和高蛋白食物。四、健康指四、健康指导(三)情志调理1.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2.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转移其注意力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法或顺情
13、从欲法。3.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4.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增强治疗信心。5.5.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神压力。护理理难点点五五、五、护理理难点点解决思路1.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2.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进行针对性干预。3.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谢谢聆听!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