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 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其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减,土地等自然资源制约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员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剩余劳动力的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农机设备产能过剩。本文就河南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潜在的粮食危机、过剩的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农机产能及土地资源的制约等,结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河南农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的若干建议,从而有效解决河南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阐述农业“走出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本文要研究的主题,并指出
2、河南农业“走出去”对河南问题的解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从潜在的粮食危机、剩余劳动力过剩、土地资源制约和农机产能过剩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可行性从河南农业与对象国相关领域的对比中得出:河南农业有比较优势及富裕劳动力资源、对象国人均土地自然资源丰富等;“一带一路”战略大环境助推。第三部分为河南农业“走出去”的现状,分别从农产品、农业机械进出口及农业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为河南农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分析了农业“走出去”存在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输出规模小融资难、出境人员与入驻地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第五部分为对策与建
3、议,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政府牵头建立统一协调部门或组织、设立河南农业“走出去”专款专用基金、对出境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做好相应的政府服务工作。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得出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方面存在互补优势,对解决河南省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农机产能过剩问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很大帮助。河南农业“走出去”不光是解决内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一把利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 键 词:农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剩余劳动力论文类型:其他选题来源:自选课题ABSTRACTHenan Provin
4、ce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is Chinas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area of arable land has been shrink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land has become increasi
5、ngly significant. With the general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abor have been liberated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ranks of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have continued to grow. On the other hand, agricultu
6、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have excess capac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problems facing Henan: the potential food crisis, excess labor resources, exces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apacity, and restrictions on land resources. In c
7、onjunction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posed by the state, it is proposed how Henan agriculture can better “go out”. Several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facing Hena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rough expoun
8、d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oing ou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going out of Henan agri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Henan issue. .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go
9、ing out in Henan agriculture. The necessity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potential food crisis, excess labor surplus, land resource restriction and overcapacity of farm machinery; feasibility is from Henan agriculture and target country. Comparing the relevant areas, we have concluded that Henan
10、 agriculture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per capita in the target country; the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ic environment boosts the situa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oing out in Henans agriculture. It elaborates on several
11、 aspect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mport and export, and agricultural foreign investment and labor export.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problems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going out of Henans agriculture. It is analyzed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a unified coordination
12、 mechanism for the going out of agriculture, a small-scale financing difficulty for export, and obviou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arrier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utbound personnel and the entry.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we prop
13、ose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during the “going out” of agriculture: the government takes the lead to establish a unified coordination department or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 Henan agriculture. Special funds for special purposes, targeted training for outbound pers
14、onnel, and appropriate government services. The sixth part concludes the conclusion and outlook, and concludes that Henan and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ha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agriculture, and it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solving the potential food security
15、problems in Henan Province, over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surplus labor transfer. help. The going out of Henans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internal problems, but also a powerful tool for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mpetitions. It has very impor
16、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S: Agriculture going 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urplus laborDissertation type: OtherSubject source: Optional subject目 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一、研究的背景1二、研究的意义2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3一、国外研究现状3二、国内研究现状4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6一、研究思路6二、研究方法7第四节 创新之处8第二章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9第一节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9一、潜在的
17、粮食危机9二、日益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就业压力10三、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12四、农机农资产能过剩13第二节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可行性14一、河南农业的比较优势14二、“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土地资源丰富15三、“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15四、出口环境条件不断优化16第三章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现状19第一节 农业产品出口现状19第二节 农业机械出口20第三节 农业对外援助和劳务现状21第四章 河南农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23第一节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23第二节输出规模小融资难23第三节 存在文化障碍25第五章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对策与建议27第一节 建
18、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27第二节 建立在政府层面上的实质性合作28第三节 落实及扩大资金支持28第四节 强化服务平台建设29一、合理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9二、做好政府服务,加强援外人员培训29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31参考文献33致 谢37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研究的背景从国际大环境看,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后两年之间,国际市场大宗食物价格迅速上涨近一倍,谷物类粮食价格翻倍上涨。之后国际市场粮价履创新高,最终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及粮食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此次危机中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更
19、为严重。我国粮食价格也随之出现较大的波动,从2008年初开始,农副产品价格开始暴涨,与2007年相比暴涨了约1.5倍,而到2008年中后期则开始出现严重的价格下滑,迅速回落到2005年11月份的价格水平。2009年,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依然保持下降的趋势。如今,距此次危机爆发虽然已时隔十年之久,但其产生的影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此次危机事件让各国深刻认识到粮食价格问题关系各国国计民生之命脉,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能做到所需粮食完全依靠本地自产,当然是一种安全的状态,并且是绝对的安全。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国家自己生产一部分、进口一部分,同样也可使本国的粮食供应处在一种安全可控状
20、态,但前提是能够保证粮食来源渠道的安全与稳定。一些农业资源较为紧缺的发达国家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它们凭借着较为先进的农业科技,不断加快全球农业战略布局,扩大控制全球农业资源的规模,以期达到通过直接境外生产来确保粮食源头的安全。另外有一些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的经济实力,依托其跨国农产品交易企业的力量实现对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垄断,它们从粮食流通渠道方面保证粮食来源的安全与稳定。通过大国强国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抢占和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垄断控制,可以看出,农业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朗,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正悄然拉开帷幕。立足河南来看,河南是人口大省,截止到2016年年底总人口为1.08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21、但是,一方面是逐渐增多的人口,另一方面是环境恶化、城市化等造成的土地减少,河南面临着严峻的土地资源短缺的困难。同时,由于河南人口基数大的原因,也造就了它成为粮食消费大省的事实。2015河南省全年产粮1213.4亿斤,每人每天消费的粮食按1.5千克计算,当年河南省共消耗粮食1171亿斤左右,消费粮的量几乎与产粮的量持平,河南属国内粮食主产区,有供应全国粮食的责任,若无其他可替代粮食的补充,河南省的粮食供应问题将面临严重困难。河南是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领域呈现着相对的优势,河南有着数千年农业发展史,从历史的角度看,有着雄厚的农业发展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农业科技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一带
22、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有着相对的优势。这些发展中国家拥有着广袤的农业耕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相对落后的农业科技,相对于河南境内的农业耕地和农业资源,它们有着广阔的开发与利用空间,以及农业科技的提升空间。河南省农业“走出去”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弥补人均耕地少和自然资源缺乏的现状,通农业对外投资将剩余劳动和过剩农机产能有效转移出去,同时做好所生产粮食的回销,以解决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从发展机遇来看,“一带一路”是很好地依托。2013年,习近平在出国访问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迅速受到广泛关注。2014年年底,“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进一步升华,被确立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2015年
23、初,“一带一路”战略步入实施阶段,开始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2016年年底,“一带一路”倡议受到联合国的高度肯定,并决定将其写入联大决议。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对如何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合作做出明确地分析。“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农业等多种生产生活领域。而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进一步升华,为中国农业 “走出去”提供了新动力。为河南省农业“走出去”的有序推进
24、创造了有利条件。二、研究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农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如何实现与国际农业的优势互补,逐渐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农业对外交流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丝绸之路就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农产品贸易的很好凭证,曾一度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畅通贸易和人文交流的桥梁,对改善沿线人民的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在农业科技交流和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借古丝绸之路我们引人了不少作物品种,如胡麻、石榴、葡萄等;同时也把我们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等传到了中亚等国,如丝绸、茶、掘井和冶铁技术等。近代战争让古丝绸之路稍作停歇。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浪
25、潮,让沉寂的古丝路重获新生。改革开放初期多次提出如何让我国农业快速步入国际市场的设想。1995年提出农业“走出去”的设想。2007年农业“走出去”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中更是多次提到农业出境问题。中国农业“走出去”历经二十年的长足发展,它是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和进一步升华,为我国乃至河南农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新动力。为河南农业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体现国际性大国担当,提供了机遇。粮食安全是保障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石。联合国给粮食安全的定义是,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生存和健
26、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志民曾指出,“把中国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来看,中国的农业产品是相对短缺的,有5%的农产品都需要进口”。从王志民研究结果看,中国的粮食问题相对紧张,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满足状态,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或运输等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一点小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爆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是粮食消费大省,从2015年河南省全年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对比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粮食缺口。河南相对于农业“走出去”的对象国,有着相对优越的农业科技和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可以用这些优势资源的出口来换回足够的粮食。同时,适度的粮食回够也可以有效缓解其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的压力
27、及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河南农业“走出去”对解决其自身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不但能够保障河南省的粮食安全、缓解粮食需求压力及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有效解决河南省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强河南省农业软实力,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河南省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过剩的问题。从近些年河南省农机设备的的生产、消费和出口的数据看,农机设备的生产速度和自我消耗速度呈逐渐拉大的趋势,省内农机设备的消费需求有逐渐饱和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农机设备的出口量有限。内部消费和出口量的缓慢提升,最终导致农机设备产能大量剩余。随着河南省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也将通过不同方式随之步入对象国
28、能够缓解一定的产能剩余。通过农业“走出去”所经历的一系列繁杂的过程,能够有效磨练相关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毅力,丰富他们的经营经验,有助于提髙河省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河南农业“走出去”对有效缓解农机设备产能问题和提升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综合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学者对农业“走出去”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KostasKarantinini、DecioZylbersztajn(2007)以“全球农民”和“高效农业”为视角,基于产权理论,在农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使全球农民或农业企业组织起来,以获得最优的生产成果
29、农民、农民与企业及农业企业之间,在对象国和本土国建立联盟和契约,以达到农业资源使用和产品营销的专业承包等国全球化。VincentCastel、AbdulKamara(2009)以非洲为例分析了投资者对投资地域选择的三个关键动机。首先,投资者面临不断增加的食品、词料和生物燃料的需求;其次,投资者所属国农业用地等资源相对稀缺,而目标国非洲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农业土地;第三,投资国没有足够的农业自然资源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求安全食品供应。GregMahony(2013)认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必要的,要做到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先进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生产力提高主要
30、体现在农业科技的提升,农业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对外农业投资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反之,一个国家的农业能否“走出去”,高效率的生产力是主要驱动因素之一。JusticeGameliDjokoto、FrancisYaoSrofenyoh、KoblaGidiglo(2014)通过对特定发展中国家加纳的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探讨国外直接投资(FDI)对农业国内投资的影响,得出了互利双赢的结果。UcheEwelukwaOfodile(2014)作者通过对外投资过程中处理复杂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方面的研究,提出政策支持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双边投资条约和土地合同等的制定和签约,直接影响农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及收益。从国外相
31、关领域专家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农业“走出去”的提前是:主体国自身有相关需求,主要表现为主体国家或地区面临或即将面临一定程度的粮食安全问题,主体方农业自然资源等相对紧张、剩余劳动力及农机设备产能过剩亟待输出等;主体国家或地区对于对象国家或地区要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及配套的机械设备和相关的技术人员配备等;同时,还要具备可行性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如完备的水利设施、方便快捷的交通、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等;对象国家或地区有相应的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农业自资源等,又有寻求被投资的意愿,且存在使双方互利共赢的可行性实施方案。二、国内研
32、究现状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走出去”战略、农业“走出去”主体与对象,以及支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一)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张素梅(2017)、倪国华、张璟等(2014)、杨易(2013)主要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本源问题出发,总揽全局,诠释了农业“走出去”的原因、去向、障碍以及解决方案等,为“走出去”战略的决策制定和相关部门决策施行提供了有效参考,提出加强国与国之间及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重视质量、产品安全等,从而深入地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王婷(2013)从解决粮食安全的视角,阐述了日本二战后,农业“走出去”政策演变的过程,日本通过三个阶段的演进最终实现了农业“走出去”的目
33、的。第一阶段是意识的转变,从单一保护国内农业资源,逐渐转变为国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国外农业资源抢占二者并行;第二阶段是在保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视角下,通过已获得的国外农业资源进行世界范围粮食生产,从而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第三阶段是经济全球化视角下推动国际合作,包括官民协作、组织合作、多边经济贸易等,进而加强对国际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把控。日本农业企业“走出去”形式和目的十分明确,通过订单生产、联合经营、企业及设施收购、土地购买或租赁等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最终达到通过控制粮食生产和流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二)农业“走出去”主体与对象的研究主体方面:万书波(2017)、李丹丹(2017)、黄凌(2
34、017)分别就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农业“走出去”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农业“走出去”很好的依托。在认真分析自身农业发展过程中,与沿线国家的农业状况做了对比,主体省份土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农业科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而“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的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这些国家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是我国的几倍或几十倍之多。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相比相对粗放,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率相对都比较低,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提升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强烈的需求。对象方面:刘昌龙、田燕秋(2017)、王芳(2017)、朱菁(2016)分从中巴经济走廊、东
35、盟、非洲等对象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对农机设备、农机技术、农药等生物科技的需求,而我国有数量充裕且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机设备,及高水平的生物科技成果,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得出农业“走出去”战略切实可行。刘兰(2017)、张博(2017)分析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实背景及发展状况,立足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指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历史意义,通过农业“走出去”不仅能够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国内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能够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进行提供保障。雷瑞(2017)认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东南亚
36、地处“一带一路”战略要地,它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对东南亚各国的耕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的分析,结合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比较优势,让农业“走出去”更切合实际。(三)政策支持方面的研究白睿、乔立娟等(2016)、杨光、徐雪高、张振(2015)、张晨(2013)、马志刚、王埼等(2014)分别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性金融、信息获取和处理及人为资源保障等几个方面。总结出我企业在对外农业投资或援建的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形式单一、支持力度较小,并提出他们的建议,对涉外企业进行农业投资或援建的政策支持应以主导农业企业、重点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主,以信息共享和科技研发为突破口,同时做好
37、相应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和援建的质量,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述评: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走出去”问题的研究,目前己经取得比较可观的研究成果,基本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农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体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走出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综合来看他们多是从粮食安全状况、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科技、制度等的角度来分析,利用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达到农业“走出去”的效果。我国学者更是从农业“走出去”战略、农业“走出去”主体与对象,以及支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为农业“走出去”的理论支撑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依据。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业
38、走出去”相关研究目前体现在宏观性、理论性、战略性的较多,以区域性、针对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以中国农业大省河南为例,以河南农业“走出去”为基本战略方针,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充分运用交通、人力资源、农机设备等比较优势,展开合理性分析。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首先以河南农业“走出去”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该领域内文献的阅读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中国、国内其他省区以及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展现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为促进河南农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为与河南拥有相同禀赋资源的其他省
39、区提供可复制的操作经验。本文是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农业“走出去”问题进行的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搜集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此为本文提供研究基础。第二章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对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主要体现在:河南省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加上向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转移停滞而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而造成的日趋减少的耕地面积,以及一些附带的如农业机械产能过胜且出口乏力的问题等。其次是对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分析,借助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大环境,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中与河南省在农业领域存着
40、互补性,从而使河南农业更好地“走出去”成为可能。第三章河南农业“走出去”的现状,一方面介绍了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主要从产品流量、产品结构和贸易往来区域等方面着手;另一方面介绍了劳动力人员出口的形式和数量,以及农业机械设备进出口数量变化对比和贸易区域,等。第四章“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农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加强合作与交流”口号喊的响,宏观铺垫做得好,政府间相应的政策对接不够细化或者较少,让有“走出去”需求的农企缺乏实操性帮助;人员和农业机械设备出口的规模较小,且出口对象区域较为单一和固定;出境人员与入驻地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走出去”的农业企业存在资金短
41、缺的现象较普遍。第五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政府不但要提供宏观的走出去环境,还应组建相关部门或行业组织完善具体可行走出去方略,同时设立专款专用资金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服务,还应针对走出去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等,从而促使河南农业更好地“走出去”。第六章结论和展望,河南省与“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或地区,在农业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互补性,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互补性,对于解决河南省粮食来源问题、农机去产能问题及剩余劳动力转移去向问题,都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在世界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定性分
42、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可知,目前对中国国家层面农业“走出去”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对省区级行政区域农业“走出去”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河南农业“走出去”的研究更少,河南农业“走出去”的进程相对全国和部分省份略显迟缓了些,对出现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做法和完备的经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少实证研究和成熟的发展模式。选题之初,作者一时也难以确定该项研究课题的切入点,在经过认真的思考,结合了指导老师给出的意见,又通过收集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才得以确定。为全面统筹的把握河南农业“走出去”问题的研究方向、
43、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现在己有的研究分析情况,作者通过访问相关统计部门网络数据库、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大量整理和阅读了有关该领域研究的相关国内外文献。通过文献的分析整理,进一步理清了论文的写作思路,找到论文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全面地、准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第四节 创新之处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知,目前对中国国家层面农业“走出去”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对省区级行政区域农业“走出去”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河南农业“走出去”的研究更少,河南农业“走出去”的进程相对全国和部分省份略显迟缓了些,对出现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做法和完
44、备的经验。本文的研究创新即是立足河南,发挥比较优势,使河南农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河南农业作为“走出去”为主体,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作为对象,系统分析它们与河南“农业”之间的互补性,并结合河南农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出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合作契机。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可被其他省区乃至国家复制借鉴的农业“走出”国门的模式。第二章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本文所研究的农业是在广义农业
45、概念的基础上加以界定的,包括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涉农机械设备、涉农生物科技及涉农人力资源等。而“农业走出去”中的“农业”则是有了一个更小范围的界定,主要是指农产品、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设备、涉农人力资源等。本文以期通过“农业”的出口或投资,达到保障粮食安全、缓解就业压力、消化农机产能、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目的。第一节 河南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一、潜在的粮食危机河南省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截止2016年年底总人口为1.08亿,按每人每天消费粮食1.5千克计算,当年河南省共消费粮食1171亿斤左右,而当年河南省全年产粮为1213.4亿斤,消费粮的量几乎与产粮的总量持平
46、河南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产出的粮食不但用于本省区的人民消费,还要承担起国家用粮的一部分供给。食用其他粮食替代品节约下来的粮食,则用以供应国民食用,而这种粮食安全状态也是勉强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目前,河南粮食产量呈现的是较低的数量级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几何级增长速度,在不久的将来,若无其他进粮渠道或可替代粮食的补充,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将存在较大的缺口。近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逐年增加的,随着中国对国际粮食市场进口数量的增加,对国内粮食的种植将产生一定冲击和替代效应,种植面积会随之减少,逐渐对国际粮食市场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呈现较低水平,种粮收益提升缓慢,另
47、一方面是来自国际粮食价格的不断冲击,让本就有些疲乏的粮食生产变得更加不堪,至使粮食的来源渠道掌控于他国之手,使我国面临了一定的粮食安全隐患。为了缓解国内市场的被动局面,必须采取措施,改变既有的粮食来源渠道。所以,我们要调整目前的种植方式,对口粮必须做到国内自给,从而达到国内主体用粮不过多的依赖国际市场,进而避免国内市场受国际市场异动的影响过大。对于非口粮农产品,则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生产。在此要做到有既定的方案和措施,做好国内主体口粮等农产品生产与境外农产品生产回购之间的衔接机制,同时做好国内农产品市场调控,避免境外生产回购的农产品对国内粮食生产和市场交易形成较
48、大冲击。这样,我们既能有效把控粮食的来源渠道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又不至于过多的受国际粮食市场异动的影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能够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当然是一种安全的状态,并且是绝对的安全。如今,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实际情况是部分农业自然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或地区,采取的是自己生产一部分、进口一部分,同样也可以使本国的粮食供应处在一种安全可控状态。所以粮食完全自给自足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有一部分粮食来源依靠进口,虽然面临一定的风险,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可以有效
49、化解这种风险,使其处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二、日益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就业压力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在上世纪末,1989年河南省总人口为8404万,自然增长率达到数十年以来的顶峰值20.75,仅当年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长数就达到175万之多。之后随着收缩性计划生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河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迅速下降,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率基本稳定在千分之五以下。但是,随着2011年年底国家实施“双独”家庭放开二孩政策,河南省人口增长出现回升;之后,2013年年底国家公布政策,夫妻双方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2015年10月,为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国家再度颁布政令宣布全面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