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865523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144 大小:9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 一、编制依据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五年十月编制的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二OO一年十月编制的宿州市城南污水厂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3.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地区(2002)185号关于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4.宿州市人民政府(2005)第15号令宿州市城市污水处理费管理办法5.宿州市物价局价费(2004)39号关于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 6.设计委托书二、编制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

2、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2.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保护市区水源、改善市区环境为目的,根据规划所确定的工程建设规模,充分考虑与一期工程无缝结合的要求,对市区污水进行处理,以解决污水排放量与污水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3.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和工程实施条件,采用与一期工程相结合,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建设年限,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4.选择稳妥可靠、技术先进、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运行灵活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5.通过工程总体优化,尽可能节约能源、降低工程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

3、提高管理水平。6.妥善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格栅栅渣、沉砂和污泥,避免二次污染。7.据国家、安徽省及宿州市现行规定,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分析。三、编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为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厂内全部污水、污泥处理工程及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及处理程度;并对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推荐方案的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不包括污水收集系统排水管网的分析论证。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包括老城区、城西区、河西区、道西区和西北新区,收水区域面积29.18km2,服务人口38.2万人。第二节 城市概况与自然条件 一、城市概况1.地理位置宿州市地处淮河流域,位于安徽

4、省的东北部,是皖东北的地域中心、淮北地区煤炭生产指挥中心和服务基地;宿州市兼跨上海和淮海两大经济区,处于沿海经济区向中西部转移的过度地带,同时又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宿州市交通便捷,目前已有七条对外公路,其中206国道纵贯该市,合徐高速公路从市区西缘经过;京沪铁路从市区中间南北贯穿,规划的京沪高速铁路也将从市区东部经过;水上运输方面,汴河运输将由六级航道规划为五级航道。2.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据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进行开发活动,修生养息。夏朝时,出现萧园(萧县),西周时的砀邑(砀山县)、宿国(宿州)已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秦时属泗水郡的蕲(今宿州祁县)、潼(今泗

5、县潼城)、符离(今宿州灰古)、竹邑(今符离集)、萧、取滤(今灵璧潼郡村)和属于砀郡的下邑(今砀山县)等7县已设县制。宿州建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取名河南道。曾是官府漕运重要通道,称作蛹桥(今蛹桥区来源于此),并逐渐成为皖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1948年至1953年曾两度被市县分设,后并入宿县,1979年宿县城关镇复置宿州市,1992年撤宿县并入宿州市,1998年12月撤宿县地区成立地级宿州市。可见现今主要城镇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城镇之间也具有传统的经济联系和共同的文化基础。宿州市现辖1区(蛹桥区)、4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8个街道办事处、73个建制镇、37个

6、乡、116个居民委员会、2891个村民委员会。市域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占全省7.6%;2001年全市总人口582.9万人,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公里。3.社会经济状况宿州市在“十五”期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收入13.4亿元,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8亿元,年均增长15%。4.资源条件(1)矿产资源宿州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20多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110亿吨,占淮北煤田75%以上,最为丰富;石油储量7亿吨;煤层气储量6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5亿立方米;

7、白云石储量47亿吨,其含镁量高达22.3%。铁矿、瓷土、石英石等矿石储量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本市以依靠开采、加工矿产为特色的工业。(2)水资源宿州市属于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70多条,近2000公里长。多年平均径流量17.76亿立方米(不计入外流客水),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397.9亿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由于污染,造成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更为缺乏。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每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21.2亿立方米,浅水蒸发量7.4亿立方米,可供开采量13.8亿立方米。现宿州市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但地下水开采过量造成了以宿州市城区、砀山县城区为中心的面积达565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

8、,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瓶颈束缚的情况已经有所表现,在城市发展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3)生物资源作为全国重要粮棉生产基地,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一直位居前茅。畜禽产品以黄牛、商品猪、山羊、鸡为主。已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形成黄牛养殖产业带和其他养殖区。全市有林地面积367.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51.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6.5%,已成为后续森林资源基地之一。这里更是全省最大的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砀山、萧县百万亩连片果园,国内外罕见。而且砀山的酥梨、萧县的葡萄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丰富的农产品、林果产品和畜产品为城镇和乡镇的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4)旅游

9、资源宿州市主要自然风景资源有萧县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保存有较完整的暖温带植被及皇藏洞、试剑石等自然景观;还有蛹桥区大五柳省级风景区,以及砀山黄河鼓道生态国林公园等。主要人文景观有著名的宿州市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处涉故台及闵子墓等;灵璧东南楚汉之乡古战场垓下虞姬墓;位于皇藏峪之内的瑞云寺和附近的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以及4月10日左右的砀山梨花节等。上述旅游资源可作为产业开发,其中皇藏峪已经成为周围城镇居民节假日游玩和休闲处所。(5)劳动力资源全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裕,农村剩余劳动力1/3以上。这些剩余劳动力,连同部分家属子女,将成为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来源

10、。5.城市发展战略(1)战略地位本市位于京沪铁路经济带上,也是安徽省相距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最近的地区。其中心城镇宿州市在安徽省属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之一,未来将和淮北市共同作为皖北城市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加以建设,形成以宿州、淮北两市为中心的皖东北城镇群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重要的能源、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基地。(2)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城镇化战略等多种契机,重点建设市域中心城市,密切同淮北市的经济社会联系,共同增强其对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积极发展各县县城,强化作为全市次中心城市的职能,带动区域经济腾飞;选择若干个条件优越的重点建设,形成地方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交通干线优

11、势,形成若干个产业和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搞好小城镇建设,逐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加强区域和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间和对外的社会经济联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区域竞争力,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战略目标远景目标是:依托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形成1个大城市(宿州市)、4个中等城市(萧县、灵璧、砀山、泗城)、40个左右的重点镇、数十个小城镇组成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皖东北城镇群,城镇体系步入高水平网络化阶段。到2020年,完成皖东北城镇群的雏形,宿州市达到大城市规模,形成4个中小城市(4个县城),择优培育29个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重点发展,建成初步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二、自

12、然条件1.气象宿州市属华北暖温半湿润季风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丰富。气 温: 多年平均气温 1414.5 极端最高气温 41.6 极端最低气温 -23.9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 774895mm 年最大降雨量 1481mm(1963年) 年最小降雨量 560.0mm(1966年)无霜期: 年平均无霜期 210天 年最短无霜期 179天冻土深度:年最大冻土深度 15cm积雪厚度:年最大积雪厚度 30cm风 向: 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次主导风向为东风2.地形地貌全市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91%,海拔1448米,坡降1/50001/10000,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斜;以石灰岩为主的

13、岛状残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京沪铁路两侧,即萧县的东南部、蛹桥区、灵璧、泗县北部,海拔400米以下,其四周分布着台地,共占总面积的9%。平坦的地形对建筑物、道路建设十分有利,节省工程造价,利于城市发展。3.地质基岩上土质以粘土、亚粘土及轻亚粘土为主,地基承载力1520T/m2。岩石破碎,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强,故地下水丰富。宿州市属中潮淮地台面的淮北盆地,基岩属秦山余脉,基岩在40m左右。4.河流水系 全市属淮河流域,大小河流70条,分属新汴河、濉河、崇潼河、安河、南四湖和故黄河6大水系。汛期河水猛涨猛落,枯水期成无水源河道。一般年份和稍干旱年份,不少河流干涸断流;且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尤以奎

14、河为最。城镇建设除注意防洪外,必须解决供水水源和节约用水,十分重视水源保护。5.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区划,宿州市城区地震烈度为7度。第三节 城市供水现状及规划 一、供水现状根据宿州市实际情况,城市水资源包括河流及地下水两部分。由于近几年城市工业发展较快,但经济效益不高,所以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较少,造成废水及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使地面水严重污染,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全部依赖开采地下水,由于地面水污染下渗,也造成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变坏。目前,宿州市老城区供水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市内现有自来水厂二座,共有深井32眼,自备井94眼,总供水量约12万吨/天,市区供水干管总长40km,管网覆盖率达8

15、0,供水普及率75。供水量不足,日缺水约1.8万吨/日。二、供水规划根据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开发利用城区西二铺桃园水源地和东部朱仙庄中深层地下水,适度开发利用北部符离集水源地,以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汴北新区、东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符离集水厂。2003年,宿州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202.64升/人日,考虑到1.2的日变化系数,2003年综合生活用水指标243升/人.日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预计中期2010年城市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250L/人d,万元GTP耗水量定额为48m3/万元,供水量预测见下表: 供水量预测表 表1-1项目2010年一、生活用水

16、服务人口(万人)38.2用水指标(L/d.人)250用水量(万m3/d)9.55二、工业用水GTP(亿元/年)98用水指标(m3/万元.GTP)48用水量(万m3/d)12.88合计22.43第四节 城市排水现状排水工程存在问题 一、城市排水现状 宿州市虽然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到1980年以前一直没有排水管道,全城排水基本依靠地面径流的方式,将雨水和污水排入附近沟塘或河流中,局部地段虽建有砖砌排水明沟和暗沟,但管理不善,或年久失修,部分地段堵塞、淤积,造成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自1980年改为地辖市以来,陆续铺设了排水管道和石砌拱形排水涵渠,截止1994年底,全市排水管、渠总长39公里,

17、全市排水普及率70。这些管、渠均为合流体制,分别铺设在建成区主、次干道上。全市的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均随合流制管、渠排入环城河、运粮河、三八河和其他自然水体,致使各自然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见表1-2,1-3)。宿州市原城建局为了减轻环城河和运粮河城区段的水体污染,在80年代后期先后沿环城河南半环和运粮河城区段西侧修建了一条截污沟,其断面均为1000mm000mm,截污沟全长3.04公里。但局部地段由于坡度不标准,管底标高不合理,已有部分报废。在汴河路和胜利路的大小立交桥处,各设有一座雨水排水泵站,雨天抽排立交桥处雨水,晴天抽排地下水。水体CODcr浓度 表1-2监测点CODcr浓度(mg/

18、L)环城河出水口74水利局桥口87新汴河七井48新汴河铁路桥59沱河七里井242沱河铁路桥210主要排污单位污染情况 表1-3序号单位名称污水CODcr浓度(mg/L)序号单位名称污水CODcr浓度(mg/L)(1)电厂1714(2)皖北制药厂1630(3)玻璃纸厂1600(4)特酒厂78(5)三监狱406(6)肉厂450(7)市皮革厂857(8)市皮件厂1700(9)可农酒厂416(10)大泽酒厂700(11)市化肥总厂965.9(12)市液糖厂830截止2004年底,全市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1991.4万吨/年,其中工业废水为1203.1万吨/年,为总排放量的60.4。由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差

19、和管理不善,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量仅为30.2万吨年,处理率只有2.51,而其中达到标准的仅为28万吨年,达标率为2.33。二、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1.排水体制落后宿州市现有排水管道大部分为直排式的合流体制,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环城河、运粮河等水体,造成了这些河流水体严重污染,所以这种直排式的合流体制应加以改造。2.排水设施的标准低现有排水管道的管径普遍较小(d600mmd800mm),而且坡度不合理(大部分小于1/1000),由于达不到城市排水规范要求,经常造成部分区域积水严重,(如汴河路东段、火车站广场等路面积水常达半米多深),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3.排水工程缺少统一的

20、规划指导本市的排水工程,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设计,排水工程管理指导性差,在具体工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造成各个环节相互脱离,各行其是。因此,一些刚建好的排水管、渠,往往很快就淤积堵塞,甚至报废。如环城河南半环东段的截污沟,由于坡度小,排水经常不畅,目前已有部分截断,污水直排环城河,截污沟已失去截污作用。所以既影响了城市环境,又造成了工程投资的浪费。第五节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全市采用雨污分流制,但考虑到老城区内建筑密度较大,改建困难,在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随着老城改造,逐步过渡到分流制。2.城市雨水排放系统采用“分区排水,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管网采取正交式布置,使雨水管道以最短距离、

21、最小管径把雨水就近排入河渠水体。3.居民生活污水需经化粪池后方可能排入污水管道。市区所有工业废水按规定必须实施厂内治理,达到允许排放标准,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目前宿州市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管网配套程度仅70,排水普及率70。规划新建道路排水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尤其是城市主干道,管道更新,重新铺设大直径干管,规划大管径管道排入城市下水道,规划排水管网总长57km,排水普及率达95,配套程度达100。规划对市区排水主要分四片,北片和东片排入沱河(东区局部排入铁路运河),中片排入运粮河,南片排入三八河,对局部低洼地区,可通过泵站提升排放。规划远期在汴北新城区东南部汴河下游北侧、东南经济技术开发

22、区东部沱河下游西侧和符离区东南部建设三座污水处理厂,近期已建成了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8万m3/d)一座。第六节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目前,宿州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虽然已建成了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8万m3/d)一座,且本市部分企业等近年来建成了一批内部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并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但污水的处理比例还很小,仍然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况且处理过的工业废水也并未完全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市区的生活污水也仅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城市的生活污水和企业的工业废水通过排水管和排水涵渠就近排入附近的水体,最终排入浍河、沱河、新汴河等水体,不仅污染环境,影响人民健康,威胁工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污染宿州

23、市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和对下游的淮河干流和洪泽湖造成污染。为保护城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民健康,亟待进一步加强治理宿州市城市污水,完善城市排水管道,增扩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电厂冲灰水、工厂冷却回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对缓解城市供水矛盾、保护宝贵的水资源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必要的。城市污水未经达标随意排放,造成淮河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两岸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导致以淮河水为水源的城市供水形势日趋紧张,这是由于淮河流域人口、耕地占全国的六

24、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而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流域内生活、工业污水的污染相对较重。宿州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治理淮河污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治理淮河污染作出重要的贡献。从这种意义说,建设宿州市污水处理厂是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是依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和宿州市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同时,随着宿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将直接影响全市的经济建设,甚至将更加加剧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因此,增扩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全符合宿州市的整体利益,是人民政府

25、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十分必要和刻不容缓的。第七节 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3095-199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199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3082-1999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26、 CJ3025-93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CJJ3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荷载规范GB50010-200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2001年版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1995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1994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 HG/T205077-2000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08-2000分散型控制系统工

27、程设计规定 HG/T20573-1995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HG/T20512-200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HG/T20513-2000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0册 (技术经济 ) 第二版 第二章 工程规模及处理程度的确定 第一节 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 一、污水处理厂建设年限的确定城市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稍有超前,以避免刚刚建成的污水厂即面临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同时又不可使其规模过大,造成长期闲置,增加成本,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城南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确定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年限:远期为2010年。二、处理厂规模的确定1收水区域面积和收水区域人口根据宿州市城市总体

28、规划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收水范围包括:老城区、城西区、河西区、道西区和西北新区。远期(2010年)收水区域面积和收水区域人口见表(2-1): 收水面积及人口统计表 表2-1项目老城区城西区河西区道西区西北新区合计收水面积(k)0.8413.874.036.793.6529.18收水人口(万人)38.202城市污水量预测 城市污水量由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计算,排污系数取0.8,城市污水量预测见表(2-2): 污水量预测表 表2-2项目2010年一、生活污水生活用水量(万m 3/d)9.55排污系数0.8污水量(万m 3/d)7.64

29、二、工业废水工业用水量(万m 3/d)12.88排污系数0.8污水量(万m 3/d)10.30城市污水量(万m 3/d)17.943工程规模的确定根据预测,本污水厂接纳的城市污水水量见表(2-3): 污水厂水量表 表2-3项目2010年城市污水量(万m 3/d)17.94污水收集率90污水厂接纳污水量(万m 3/d)16.15污水厂设计规模(万m 3/d)16.00注:一期工程8万m3/d已经建设完毕,考虑到随着节水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将不断提高,污水厂二期工程设计规模定为8万m3/d。第二节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确定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于2001年12月,已正常运

30、行5年,本期工程污水中生活污水占43,工业废水占57,根据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水水质见表(2-4),并参考同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见表(2-5),以确定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 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实际运行水质参数表 表2-4时间CODcr(mg/L)BOD5(mg/L)SS(mg/L)NH3-N(mg/L)2005年301122229302006年327115217362007年25810718429国内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水质参数表(进水水质) 表2-5厂名CODcr(mg/L)BOD5(mg/L)SS(mg/L)石家庄桥西污水处理厂15035010020080200芜湖市朱

31、家桥污水处理厂350160350常州城北污水处理厂344521142217158235昆明第四污水处理厂518190416昆明市污水处理厂1002006080200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453150227西安邓家村污水处理厂560275265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厂400600180250150280表中均值为:CODcr=390mg/L BOD5=170 mg/L SS=260 mg/L以上这些统计数字虽然各有特点,但在宏观上实际反映了城市污水水质计算范围,BOD5=170200mg/LCOD=380420mg/L SS=200260 mg/L,考虑到宿州市规划人口密度较高、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

32、标率一般的实际情况,确定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为:BOD5: 180mg/L CODcr: 400 mg/L SS: 200 mg/L NH3-N: 35 mg/LTP: 4 mg/L第三节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处理程度的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主要污染物的处理程度是确定污水处理工艺的基本依据,而处理程度可通过城市污水系统来水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和受纳水体对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来确定,这可以充分利用受纳水体本身的环境容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处理工艺,获得最为经济的工程建设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本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运粮河后入淮河一级支流沱河,最后排入淮河,根据GB8978-199

33、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本污水厂污水必须进行二级生化处理。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本污水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标准,具体指标为:CODcr60mg/l BOD520mg/l SS20mg/lNH3-N15mg/lTP1.0mg/l处理后的污水排放至沱河,最后流入淮河。 第三章 污水厂配套管网工程及污水厂厂址一、污水厂配套管网工程随着宿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1年的建成投产,与之相配套的污水截污管网系统建设也同步进行,特别是近年来,宿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区人口的急剧增加及城

34、区的不断加大,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急需处理,以满足宿州市环境生态的要求。而截污管网系统的建设是处理的先决条件,为此,宿州市政府十分重视污水厂配套管网系统的建设,先后完成了以下截污工程的建设。1.2003年投资8178万元对宿州市运粮河和老城区、城西区、河西区、道西区的污水收集系统进行了治理和完善。收水面积达25.53km2,90%的污水进入城南污水处理厂处理。2.2004年投资1216万元完成了宿州市西北新区银河路、银河二路、浍水路、高坪路、高开路等截污管网的建设,收水面积为3.65km2,收集的污水进入城南污水处理厂处理。3.2006年投资636万元完成了宿州市道东区韩池北路、金海大道、浍水

35、路过运粮河段、建设路、崔园路等部分截污管网的建设,所收集的污水进入城南污水处理厂处理。4. 2008年2009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完成道东区的截污管网建设。通过上述工程的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总收水量将达到16万吨/日,完全满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二、污水处理厂厂址现城南污水处理厂厂址位于运粮河以东,宿怀路以西,小杨家以南位置,总占地12.74ha(包括二期预留用地)。近年来,宿州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均为城南污水处理厂配套服务,预计至2009年,污水截污管网总收水规模将达到16万吨/天。根据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现有的厂址所在地为规划的工业用地,无城市居民用地规划,其用地性质符合当地用地规

36、划要求,符合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同时,该厂址位于主干道宿怀公路西侧,材料运输便捷;二期预留的可征用地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的选择第一节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的选择 一、方案选择的原则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设计总规模为16万m3/d,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8万m3/d,本期(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8万m3/d,为了同时实现污水处理厂的高效稳定运行和节省费用的目的,我们依据下列原则对二期工程进行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和选择:1.技术成熟,处理效果稳定,保证出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要求。2.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3.运行管理方便,运转灵活,并可根据不

37、同的进、出水水质要求调整运行方式和工艺参数,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能力。4.引进先进、可靠的技术及设备。5.考虑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的无缝结合,方便管理和维修。6.所选工艺应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气味、噪声、气雾等)。7.便于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费用。二、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污水处理工艺的方案选择首先要基于进、出水水质及要求的处理程度。根据前文的论述,按照排放要求必须选择具备除磷脱氮功能的工艺,二级污水处理通常可选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化学法及物理化学法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相比化学法及物理化学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处理效

38、果好、处理较为稳定、运转经验丰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在国内外已被普遍采用;而生物膜法采用填料或滤料挂膜提高微生物单位体积的密度可大大提高容积负荷,减少占地,但在实际运行控制过程中广泛存在池型复杂、控制困难、膜易积存、滤料流失、水流短路以及氧化池底布气管检修、填料堵塞、板结等问题。除磷主要方式有:直接加药的化学沉淀池;生物除磷法;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化学法除磷在国外应用最广,在加药除磷的同时可去除80%的有机物,使构筑物尺寸大大减少,运行电耗降低,土建费用最省,但在国内,由于药剂费用高,使运行成本增加,同时加药后产生的污泥处理量多,污泥及出路亦成为处理厂的难题,其沉淀物溶解率低,在

39、土中多年不变。生物除磷工艺与化学除磷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污泥量少;2.运行成本低;3.生物除磷产生的污泥松散可作为良好的农肥;4.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作为药剂加入,无需外加碳源,过程中也可回收部分碱度达到自然平衡。从进厂污水的组份来看,生活污水占进厂污水的40以上,工业废水占进厂污水的60以下,进厂污水中有毒有害特质甚微,且污水BOD5/CODcr=0.45,污水可生化性较好,另外从TKN/ BOD5及TP/ BOD5的营养比来看,采用生物降解法去除N、P是可行的,据此,本工程拟用活性污泥法为主要的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主要的处理工艺有AB法、SBR法、氧化沟法、A2/O法等,各方

40、法的机理如下:1.AB法本世纪70年代,德国开发了生物吸附活性污泥法工艺,简称AB法(Adsorption Biodegradation),该法把活性污泥法分为两段串联运行,各段形成各自的生物优势,第一级A段以极高负荷(26kg BOD5/kgMLSSd)以很短的泥龄(0.30.5d)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短世代时间的原核细菌以一般负荷的传统活性污泥法20倍,细菌活性高4050%的速度迅速繁殖,出现了生物吸附而过速降解有机物的效果。此外,有机物经A段处理后,一部分转化为低分子化合物,提高了可生化性,有利于B段的微生物利用和降解。A段的停留时间只需0.5h,BOD5的去除率可达到4560%,且不需

41、大量供氧,以节约能源。被A段削减了50%左右的有机浓度污水进入第二段B段时在较低负荷(0.10.2kg BOD5/kgMLSSd)和长泥龄(1530d)条件下运行,为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降解和硝化、反硝化脱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目前AB法已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发展和运用。AB法在A段曝气后虽然增加了中间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但通常可不设置初次沉淀池,因此在工程构筑物的配置上没有增加复杂性,但污泥量较其它方法高,一般增加1015%。2.SBR法一九一四年英国Ardern和Lockett在其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在世界化学学报上首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科研报告,介绍了在单一的反应器内将空气注入污水中

42、,将其所产生的污泥进行循环并按间歇方式运行,就得到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从试验成果,诞生了活性污泥法。80年来活性污泥法一直处于污水生化处理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当时的活性污泥法虽然处理效率很可观,由于监控和检测技术的限制,SBR法未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起,由于西欧各国财政上的原因,政府对小城镇环保项目的投入减少,迫使小城镇的环保事业着眼于低投资低能耗,同时由于程控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水质仪表如溶氧测定仪,ORP计的开发应用,于是SBR法又得到了重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开始了高层次重新研究间歇活性污泥法。被命名为序批式活式污泥法(Sequencing Batcn Rea

43、ctor简称SBR)。由于SBR法中,曝气、沉淀集同一池内,节约了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但曝气池体积、曝气动力设备均要增加,在中小规模污水处理中是较好的处理工艺。SBR工艺从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多种类型,其主流池型ICEAS即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法;CASS即循环式活性污泥法;MSBR即改良型SBR。3.氧化沟法氧化沟最初于五十年代出现于荷兰、主要由环形曝气池组成,具有出水水质好、处理效率高稳定、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同时,也能满足生物脱氮要求。氧化沟布置多种形式,除了常用的转刷型氧化沟外,还有采用垂直轴表面曝气叶轮的卡罗塞尔氧化沟以及转盘型曝气器的奥贝尔氧化沟。同时,在运行方法上又可分为连

44、续流及分渠式氧化沟。后者,氧化沟中一部分体积兼作沉淀池,故不再设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设备。上述各种形式的氧化沟,目前国内均有工程实例,大部分氧化沟运行良好,去除效率稳定,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随着氧化沟工艺的不断发展,作为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的氧化沟现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并正向着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发展,曝气形式的多样化和不断改进,使氧化沟工艺迅速得到推广。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类型。它把连续循环式反应池作为生化反应器,混合液在其中连续循环流动。(1)传统氧化沟传统氧化沟使用一种带方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反应器的混合液传递水平流速,从而使搅动的混合液在氧化沟内循环流动。传统氧化沟工艺供氧量的调节一般通过改变转刷或曝气机的转速、浸水深度和设备数量等,以调节整个工艺的供氧能力和电耗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