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变质变味”的调查研究.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47052 上传时间:2025-07-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惕“变质变味”的调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警惕“变质变味”的调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警惕变质变味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不仅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调查研究的初衷本是为了体察民情,发现问题,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促进地区发展,然而当下许多地方的调查研究,却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让调查研究也“变了味”,这些背道而驰的调查研究值得我们警惕。警惕“观光式”调研。上级领导来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推动工作开展,这对基层原本是好事,然而,在个别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正日益演变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大负担。有的领导干部在下基层调研之前往往是提前几天出文件、发通知、打电话,调研被事先安排好线路、选择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调研、基层干部全程陪同

2、与基层群众交流甚少,这样的调研俨然成了领导干部的观光之旅,早已失去本应有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只有少“打招呼”,多看一些没有提前“演练”的地方,才能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让形式主义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从而给干群关系带来“负效应”。警惕“报告式”调研。成功的调研应有一份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报告,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去芜存菁,助力下一步工作高效高质。但部分地方存在调查研究不是深入基层,贴近百姓,而是依赖下级机关,“逐级调研”异化为“逐级要材料”,没有实际下到基层反而要求基层单位提供调研报告、书面材料和相关素材,然后凭借基层干部走村串户收集的材料坐在办公室提纲挚领一番,一篇调研

3、文章便形成了,功劳是自己的,苦劳是人家的。长此以往,这种“报告式”的调研必然引起基层反感,造成人心相悖,或者敷衍了事,或者干脆不反馈,难以起到应有的工作效果,是脱离群众的新形式主义。警惕“蛇尾式”调研。解决问题才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终极目标,好的调查研究不光要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也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能避重就轻、虎头蛇尾。但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好的对策,形成了一篇看似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但如果要看这次调研解决了哪些“疑难杂症”,形成了多少可以推广的经验总结却是一片空白,这样就失去了调查研究的真正意义。广大党员干部需要清晰认识到,尽善尽美、字字珠矶的调研报告,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只有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将调研报告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推动问题从“纸面陈述”到“落地解决”,让调查研究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才能发挥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真正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眼科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