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实战、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评估报告格式、评估意见.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5397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应急实战、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评估报告格式、评估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震应急实战、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评估报告格式、评估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震应急实战、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评估报告格式、评估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震应急实战、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评估报告格式、评估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震应急实战、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评估报告格式、评估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录A(资料性)地震应急实战演练评估要点地震应急实战演练评估要点包括演练策划、演练实施、演练总结等方面,可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制定评估要点。地震应急实战演练评估要点参考模板见表A.1。表A.1地震应急实战演练评估要点表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1演练演练目标演练目标简明、合理、具体、可量化和可实现2演练目标设定坚持任务牵引,检验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工作、救援队伍能力以及应急机制的有效性3情景设定演练构想符合地震灾害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考虑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设定各事件的发生与持续时间4演练情景设计全面,涵盖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关键要素

2、详细描述灾情信息、影响范围、发展态势、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等5演练场景构设合理,依据地震灾害发展的逻辑顺序,合理安排不同场景的出现时机和地点6演练科目设置符合地震应急救援实际,有利于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7演练流程设定科学,各环节、各科目衔接紧密,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各科目之间的转换条件8演练组织成立演练组织实施机构,并将主要相关方纳入,明确各项工作职责、进度安排等9组织专业人员提前现场踏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为演练人员开展演练前风险提醒10通过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同步相关信息,确保相关方协同推进、相互支撑11邀请专家顾问进行演练策划,并针对安全保障进行指导12划邀请相

3、关媒体进行演练活动宣传报道13组织参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岗位实操训练,确保参演人员充分了解演练规则、任务角色等内容14演练保障演练保障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合理确定人数,确保满足演练的各项保障需求15演练保障经费充足,使用科学合理、节约高效16演练场地选择符合情景设计,现场条件满足演练要求17演练物资管理使用科学、规范,满足演练需要18通信保障措施2种以上,并有备份通信手段19演练安全保障措施到位,满足安全要求20演练文件编制工作方案、演练脚本、宣传方案、保障方案、观摩手册等演练文件21演练文件内容通俗易懂、格式规范,各项附件项目齐全、编排顺序合理22制定演练应急预案和安保方案,防范可能发生

4、的意外情况,并提前告知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相关人员以避免造成或产生安全隐患23演练文件起草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论证或评审,报请有关领导审批24演练文件印发至演练对应的各部门,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培训25演练震情信息报告与发布地震速报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坐标、速报震级和震源深度)信息是否完备26地震速报基本参数的表述(格式、小数位数、单位等)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27震中参考地名的命名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28震情信息发布(初报、正式报)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的时间要求29震情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样式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的要求30响应启动响应启动流程(接警、报送、研判、

5、启动等)是否符合预案要求31响应启动级别是否符合预案要求32响应启动时效性是否符合预案要求33头力也响应启动后相关人员是否都通知到位34响应启动后相关人员是否按照时间要求到达各自岗位35指挥决策是否能够根据地震等级成立对应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设置与应急预案是否一致36指挥部各成员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到位,按照实际身份参加演练,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37指挥部能否结合灾情快速评估和现场信息科学准确、动态地研判灾情38指挥部能否结合灾情评估结果和当地特点快速提出救援力量需求和调配方案39指挥部能否结合灾情评估结果和当地特点快速提出救灾物资需求和调配方案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40应急指挥决策程序

6、是否科学,内容是否有预见性、科学可行41信息报送是否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事件信息,是否有内部信息通报系统并能及时投入使用42信息报告程序(首报、续报及终报)是否规范,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件信息,并持续更新43信息报送内容是否符合预案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如时间、地点、伤亡情况、采取措施等44是否能够快速地向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地震灾情及抗震救灾工作信息45现场指挥部搭建及运行指挥部组建是否科学合理,主要包括组织架构的完备性和工作组牵头单位职责落实及成员单位人员到位、责任落实情况等46指挥部实体化搭建是否科学合理,主要包括指挥部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情况,办

7、公环境和办公设备支撑、运行情况,信息管理、网络通信环境,会议保障、新闻发布保障,后勤保障措施及安全管控等情况47指挥部各工作组设立与运行是否科学协调,主要包括工作组设立及任务职责分工情况,工作组牵头单位职责和参与单位配合情况,各工作组统筹、协调、配合工作情况等48避险疏散地震应急避险疏散通道与疏散场地准备情况,设立醒目的标志和路线标识,避开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的隐患位置49地震应急避险疏散的科目内容设置的完整性,避震、疏散时各自的岗位、位置、工作内容、操作程序、安全职责50参演人员对避险关键环节的熟悉度,包括避震原则、躲避环境、躲避姿势等关键环节,疏散路线和避险地点选择的合理性,环境的安全性,动

8、作的规范性51对地震应急疏散关键环节的掌握情况,疏散转移路线和场地选择的科学合理性,疏散转移组织管理时间及有序程度,重点环节的把控程度,引导员设置在易发生危险处,到达疏散场地后,立即清点人数,确保无人遗漏,疏散后对建筑物采取临时封闭措施,防止人员擅自进入52疏散路线和避险地点选择的合理性53先期处置是否快速高效地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54能否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并实施交通管制55能否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并实施社会治安维稳56能否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并实施基础设施抢修保通57能否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并实施重点目标保护58应急通信是否建立现场指挥部多信道多方式通讯保障体系59是否实现各级指挥系统视频会议

9、跨网融合的多方协同60是否建立灾区全时程移动保障61是否建立前突人员单兵通信保障手段62是否建立灾情速报通信保障的机制63人员搜救是否具备使用独立装备设备和现场后勤支持,同时对两个相隔较远的场地开展作业的能力64能否与其他救援队伍联动作业,形成合力65能否根据前方工作场地信息选择和携行合理的搜索、营救、医疗、保障等相关装备设备66是否在作业现场设立警戒线、设备集结区、紧急集合点等重点区位,并动态追踪队员行动67是否根据实际需求穿戴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装备(PPE),设置安全员68是否利用标识标记系统和声音信号动态控制行动程序69是否采用监测和传感装置(电控和(或)非电控)建立建筑结构位移监测系统

10、70是否结合指挥和救援要素,综合采用人工搜索,光学、声学、电磁波学搜索仪器,搜救犬等方式搜寻和定位受困人员位置71是否能够使用救援装备从各方向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快速和安全破拆72是否能够使用救援装备对木材、金属、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件进行切割73是否能够使用气动、液压等驱动的救援装备和大型机械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移位74是否能够使用叠木、门窗、垂直、斜向、水平等支撑类型稳定加固受损建筑结构,并对结构进行风险评估及稳定性监控75是否能够搭建垂直升降、水平通过等绳索救援系统,并制定行动计划,全程监控风险76是否能够判断建筑物破坏形式和安全性77受灾群众安置安置区搭建选址是否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

11、套设施安全性要求78安置区是否按需配备帐篷、折叠床、棉被、方便食品、饮用水等必要生活救灾物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是否得到保障79安置区是否符合安置点搭建标准,具备防雷、防漏电、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功能80安置区管理是否规范,安置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配置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81应急、公安、民兵等队伍是否按照职责,做好秩序维护,消防隐患排查等工作82医疗卫生人员是否开展环境消杀、医疗巡诊等工作83是否对有需求的群众开展心理辅导84安置区是否发布最新灾情信息85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对受伤人员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先期医疗救护措施,并及时联络了医疗救护机构86评估意识状态、呼吸情

12、况、出血情况评估:a)气道是否通畅;b)循环是否稳定;C)神经功能是否受损87评估是否有其他暴露的伤情:a)评估受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b)是否有内脏、颅内出血;c)是否有挤压伤综合征88评估是否有气性坏疽89是否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90评估是否有水源污染;是否有食物污染;是否做好灭蝇、灭蚊、灭鼠措施91灾民中是否有不明原因发热、皮疹92气性坏疽患者是否已做好严格消毒、隔离;救援人员在处理有传染病风险的伤员或尸体时是否做好防护93基础设施抢修是否及时、准确、动态掌握地震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损坏情况94是否明确各单位的抢修任务分工、完成时限、标准要求等95是否统筹协调相关力量资源,组织实施抢修

13、保通作业96专业抢修人员是否及时到达现场,人员装备是否满足需求97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抢修任务98次生灾害防范与处置是否了解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型,包括自然层面的地震次生灾害(堰塞湖、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和社会层面的地震次生灾害(交通瘫痪、煤气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灾、下水道损坏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电讯设施破坏造成的通讯中断,还有瘟疫流行,工厂毒气污染,医院细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99是否了解各类型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100是否掌握各类型地震次生灾害的紧急处置行动和方法101能否采取措施阻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或减小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102灾害调查评估是否制定调查计划,包括

14、时间、路线、人员分工等103是否明确外业调查的内容,包括: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调查,房屋、生命线工程、地震地质灾害点震害调查,以及调查点资料收集整理104是否明确内业工作内容,包括现场震害资料整理、房屋基础数据资料收集、人员伤亡统计、烈度图制图等工作105是否依据现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地震现场震害调查与烈度评定106社会治安维护明确治安管控的重点目标和区域范围,以及潜在风险因素107制定社会治安维护方案,加强对重点目标和区域范围的管控108社会治安维护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并管控有效109新闻发布与宣传是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包括发布新闻稿件、召开现场新闻发布会、组织相关负责人和专家接受采访、现场工

15、作人员接受采访等110是否有新闻发言人团队,包括新闻发言人、新闻工作组、新闻联络员等要素111是否有舆情监测引导,包括新闻与信息发布制度、涉震舆情监测、评估和引导机制等112指挥与协调是否建立专门的指挥协调机构113是否配备有指挥协调系统,包括:前方指挥模块、后方指挥模块、通信指挥车、个人终端通信设备114是否设置了合理的指挥协调职能,包括:管理职能、信息/计划职能、安全职能115信息收集与共享是否合理,包括:灾情信息内容是否完善、是否与灾害应对处置相关部门建立共享机制、信息传达是否高效顺畅116指挥协调职能是合理执行,包括:救援力量调度、保障物资调度、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新闻宣传、社会动员11

16、7演练实施保障演练使用的设施、设备、器材等数量和性能是否满足演练要求118演练场地选择是否符合演练情景设置要求,现场条件是否满足演练要求119演练场地标识是否满足演练的需求120演练中是否有可靠的、符合突发事件应对实际的通信保障121演练背景、进程等解说是否清晰正确,与现场同步122演练全过程是否有音视频、文字、图像等记录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123是否为演练人员配备个体防护装备,购买保险124演练活动安全保障条件是否准备到位并满足要求,演练现场和高风险环节是否设置警戒区域、有必要的安保措施和医疗救护人员、装备125对可能影响公众生活、易引起公众误解和恐慌的应急演练是否提前向社会发布公告

17、126演练是否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或经处理后能否解除生态环境的影响127演练总结内部总结是否在演练结束后立即组织参与人员复盘总结,讨论演练过程中的感受与不足,演练组织机构和各参演单位总结是否全面到位128外部点评是否组织专家对演练进行了讲评129综合讨论是否组织专家、参与人员等结合演练情况,讨论提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修订建议130是否组织专家、参与人员等结合演练情况,讨论提出指挥协调、力量协同、人员搜救、抢通保通、信息共享等协同配合、技术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131作进资归当工改与料木工作改进是否反馈评估结论并提出改进地震应急工作的相关建议是否根据评估报告制定整改

18、计划和措施132资料归档是否按时对演练的全过程、全要素资料进行归档附录B(资料性)地震应急桌面演练评估要点地震应急桌面演练评估要点包括演练策划、演练实施、演练总结等方面,可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制定评估要点。地震应急桌面演练评估要点参考模板见表B.1。表B.1地震应急桌面演练评估要点表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1演练策划演练目标演练目标简明、合理、具体、可量化和可实现2演练目标设定坚持任务牵引,检验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工作、应急机制的有效性3情景设定演练构想符合地震灾害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考虑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设定各事件的发生与持续时间4演练情景设

19、计全面,涵盖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关键要素,详细描述灾情信息、影响范围、发展态势、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等5演练场景构设合理,依据地震灾害发展的逻辑顺序,合理安排不同场景的出现时机和地点6演练科目设置符合地震救援实际,有利于提高参演人员的应对能力7演练流程设定科学,各环节、各科目衔接紧密,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各科目之间的转换条件8演练组织成立演练组织实施机构,并将主要相关方纳入,明确各项工作职责、进度安排等9通过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同步相关信息,确保相关方协同推进、相互支撑10邀请专家顾问进行演练策划,并针对安全保障进行指导11邀请相关媒体进行演练活动宣传报道12

20、组织参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确保参演人员充分了解演练规则、任务角色等内容13演练保障演练保障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合理确定人数,确保满足演练的各项保障需求14演练保障经费充足,使用科学合理、节约高效15演练现场条件满足演练要求16演练物资管理使用科学、规范,满足演练需要17演练文件编制工作方案、演练脚本、演练手册等演练文件18演练文件内容通俗易懂、格式规范,各项附件项目齐全、编排顺序合理19演练文件起草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论证或评审,报请有关领导审批20演练文件印发至演练对应的各部门,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培训21演练实施推演背景及灾情设定演练背景设计合理性评估,是否与模拟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

21、历史地震灾害情况、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22是否设定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参数,以模拟地震发生场景;根据这些参数和地质构造条件,评估地震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范围,包括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23是否利用GIS、RS、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地震影响和灾情分布范围,以便直观地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24灾情设定科学性评估,设定的灾情与同等震级历史相似地震的匹配性,灾情内容中的人员伤亡数量、建筑物破坏情况、“三断”情况、次生地震灾害的情况是否合理25震情报告震情报告的内容是否完备,包括发震时刻、震中坐标、震中参考地名、速报震级和震源深度等26震情报告对地震速报基本参数的表述(格式、小数

22、位数、单位等)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27震情报告时震中参考地名的命名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28震情报告(初报+正式报)是否符合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的要求29灾情报告灾情信息获取方式是否多样,包括:专用软件或系统、多媒体、无人机遥感、灾害信息员、先遣队等30灾情报告流程是否规范,注意权限和保密性31灾情报告的内容是否完善,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类型、伤亡情况、应急处置措施等32灾情报告对象是否全面33灾情报告是否具有时效性34启动应急预案是否制定与地震灾害对应的应急预案35预案启动后是否按照预案成立指挥机构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36成立机构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37预案是否有配套的工

23、作方案38成立指挥部演练指挥部组织架构完整性,涵盖演练科目所有参演单位39演练指挥部工作组设置合理性,指挥关系明确40演练指挥部工作组演练到位时效性、任务分工、职责明确清晰,指挥命令能快速传达41提出救灾和救援需求是否包含搜救被困和失踪人员的需求42是否包含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水、帐篷、毛毯、板房等紧急救援物资43是否包含医疗卫生需求,如临时医疗设施、药品、心理治疗、消杀等44是否包含通信、电力、供水供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等抢修和恢复等45是否包含特殊人群需求,如少数民族特色、女性卫生用品、婴儿护理等46是否包含灾后重建、经济恢复、促进灾区发展的需求47会议时效性是否符合预案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如

24、先期处置会议、抗震救灾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等48会议内容是否符合应急场景设置,如关注救灾进展、调度救灾力量,采取措施、安置情况等,是否能够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事件应急处置措施或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处置方案,并形成会议记录、纪要等49针对地震事件情景,是否利用图纸、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远程会议等辅助手段,进行交互式讨论和推演50是否具备远程会议能力,抗震救灾指挥部与地震现场指挥部、动中通、救援队伍等双方或多方的远程会议是否构建迅速,是否能够实现双向实时通讯,通信稳定、语音图像清晰流畅,是否能够实现数据互传,图传,实时调度指挥,一体化协同,并实现音视频等信息持续更新和共享51汇报抗震救灾

25、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内容是否涵盖震后最新灾情,包括地震基本情况、受灾范围、受灾人口、房屋倒塌以及损毁的数量、基础设施破坏情况等52汇报内容是否涵盖应急响应和救援行动方面的内容,如启动的应急响应级别,救援力量的部署、救援行动、救出人数的具体安排等53汇报内容是否涵盖灾民转移安置的内容,如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的人数、地点、方式等,以及基本生活保障情况,食品、饮水、医疗、心理等方面的救助措施等54汇报内容是否涵盖基础设施的抢修和恢复情况,如通信、电力、交通道路、供水供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抢修和恢复情况,包括抢修队伍、抢修进度、恢复时间等55汇报内容是否涵盖次生灾害的防范与处置等内容,如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

26、堰塞湖等)的排查情况,包括排查范围、排查结果等56汇报内容是否涵盖抗震救灾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救援物资的管理和分发情况,包括物资登记、分发流程、分发数量等57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工作部署完整性评估,全面通盘考虑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安排,重点工作不缺项,可包括如下工作的部署:人员搜救和伤员救治、转移安置、交通管制、交通抢险保通、通信保通、电力保通、救灾物资调运、次生灾害处置与防范、医疗救护与医用物资调度、危化品处置、疫情防控、重伤员转运、遇难者善后、灾损评估、志愿者管理、接收捐赠等58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是否形成责任清单,责任清晰明确,到岗到人59救援力量部

27、署评估,是否做到以行政单元为单位,划片包干责任制,不留救援空白区60要素协同参演人员是否熟悉各自应急职责,并能够较好配合其他小组或人员开展工作61参与演练各小组负责人是否根据各位成员意见提出本小组的统一决策意见62对决策意见的表达是否思路清晰、内容全面63做出的各项决策、行动是否符合角色身份要求64是否按照计划完成演练科目内容,实现预定目标65是否考虑了事后监测与恢复重建措施66应急响应结束的判定条件和终止响应程序是否符合要求67演练保障演练选择使用的器材是否管理科学、规范,满足演练需要68演练场所部署是否符合演练策划情景设置要求,现场条件满足演练要求69演练中是否有可靠的、符合实际突发事件应

28、对的通信保障70是否制定专门安全保障方案或明确具体可行工作要求,现场是否满足疫情防控要求71演练活动安全保障条件是否准备到位并满足要求72是否有针对应对演练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方案73演练总结内部总结演练组织机构和各参演单位总结是否全面到位;是否在演练结束后立即组织参与人员复盘总结,讨论演练过程中的感受与不足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一级二级74外部点评是否组织专家对演练进行了讲评75综合研讨是否在组织专家、参与人员等结合演练情况,讨论提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修订建议76是否在组织专家、参与人员等结合演练情况,讨论提出指挥协调、力量协同、人员搜救、抢通保通

29、信息共享等协同配合、技术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77工作改进与资料归档工作改进是否反馈评估结论及改进地震应急工作的相关建议是否根据评估报告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78资料归档是否按时对演练的全过程、全要素资料进行归档附录C(资料性)地震应急演练评估记录地震应急演练评估记录包括演练参与单位(部门)、演练时间、演练地点、演练形式、演练过程具体信息、演练效果、完善措施等方面,可根据演练实际情况,优化记录内容。演练评估记录参考模板见表C.1。表C1地震应急演练评估记录表演练名称:记录时间:记录人:演练参与单位(部门)演练时间演练地点演练形式口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演练过程/阶段序号起止时间演练过程控制记录评

30、估结果亮点问题记录人记录手段演练组织协调1口是否成立演练组织实施机构,并将主要相关方纳入,明确各项工作职责、进度安排等。口是否通过沟通协调会等方式同步相关信息,确保相关方协同推进、相互支撑。口优秀口良好口一般口差口缺项口文字口照片口音像口其他(补充说明具体手段)口文字口照片口音像口其他(补充说明具体手段)演练效果完善措施建议其他备注附录D(规范性)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报告格式D-1基本格式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a)封面;a) 目录;b) 前言;c)正文;d)附件。D.2规格评估报告宜采用A4幅面,左侧装订。D.3封面封面的内容包括:a)标题;b)评估报告完成单位;c)评估报告完成时间

31、标题宜统一写成“XX(代号)演练评估情况报告”。D.4目录报告宜有目录页,置于前言之前。D.5摘要摘要包括评估目的、原则、时间等。D.6正文评估报告正文编写如下内容:a)第1部分“评估工作基本情况”,介绍评估单位和人员组成、评估方法、工作安排等内容;b)第2部分“总体评价”,包括评价演练总体特征、目标实现、评估结论等情况;c)第3部分“主要问题”,分条凝练演练问题,并基于评估数据详细论证;d)第4部分“工作建议”,针对演练呈现出的问题,提出相应工作建议,并详细说明。D.7附件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意见表见附表E.1。附录E(规范性)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意见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意见包括应急处置、队伍能力建设、现场科目的评估内容、亮点和问题等方面,可根据演练实际情况,优化评估意见内容。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意见参考模板见表E.I0表E.1地震应急演练评估意见表地震应急演练名称演练组织单位(部门)演练时间演练参与单位(部门)演练地点演练形式口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演练目的演练情景与内容演练总体情况1.应急处置评估内容亮点问题国家级指挥部省级指挥部市级指挥部分市(地、州)列出分市(地、州)列出区县指挥部分县(市)列出分县(区)列出震情信息报告与发布响应启动指挥决策2.队伍能力建设评估内容亮点问题消防救援队伍安全生产队伍工程抢险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其他队伍3.现场科目评估内容亮点问题根据现场科目设置情况逐条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