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2565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凝血功能解读凝血8项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性和控制出血的关键机制,对健康至关重要。一旦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引发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出血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了解凝血功能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凝血功能检查通过评估血液凝血系统,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能力和纤维蛋白形成等,能够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为预防和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一、凝血功能基础知识凝血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精细的生理机制,它涵盖了多个凝血因子的激活、血小板的聚集以及纤维蛋白的形成。凝血瀑布理论是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框架,它形象地描绘了凝血过程中一系列酶促反应如何像瀑布一样逐级放大,

2、最终促使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在这一连串的反应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依据特定的顺序被激活,转化为凝血酶,进而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有效地封闭出血口。凝血因子根据其功能特性被划分为启动因子、增强因子和稳定因子,它们在凝血过程中各司其职,共同协作。凝血因子的缺乏是引发出血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例如,血友病患者体内常缺乏Fvin或FiX等关键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容易引发出血。止匕外,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则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这进一步强调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维持正常凝血功能中的不可或缺性。二、凝血途径简介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

3、性凝血途径。Ol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从3因子开始,3因子(组织因子)由于血管损伤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7因子,形成3-7复合物。02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12因子接触到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而被激活,进而激活11因子,11因子激活9因子和8因子,最后形成9-8复合物。无论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后面都有一段相同的过程,则为共同途径。注:3因子是组织因子,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了3因子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2因子是凝血酶,1因子是纤维蛋白原。凝血四项就是通过加入不同试剂,在体外模拟上述过程

4、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凝固的时间来推测体内凝血功能。三、凝血八项介绍(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皿、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L延长:3秒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皿、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获得性凝血因

5、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2.缩短:DIC早期呈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口服避孕药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一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tintime,APTT)正常参

6、考值:24-36秒。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而、IX、XI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XD、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L5-2.5为佳。L延长:10秒凝血因子VID、XI、Xn缺乏症血友病甲、血友病乙(IX)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11)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

7、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Vln或因子IX抗体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2.缩短:凝血因子MD、X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症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l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四)【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1T8秒。临床应用:TT是反

8、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L延长:3秒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II显著提高。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尿毒症2.缩短:高FIB血症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或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正常参考值:24gLo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

9、应,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砰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L增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糖尿病酸中毒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

10、放射治疗妇女经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2.减少: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碑、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L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注: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

11、向。(六)【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l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七)AT3AT3是结合凝血因子最主要是凝血酶原的抗体,而肝素的作用是放大AT3的活性,如果AT3减少或缺失,那么肝素做抗凝治疗就不会有太大效果,血栓就会增多。AT3主要用于易栓症及肝素抗凝治疗监测。1 .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以及急性出血期等。2 .病理性降低:先天性ATTII缺乏症。(2)血栓前状态和血

12、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e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3)合成减少,如严重肝病等。(八)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血栓治疗等)。FDP和D-D联合判断:DFDP正常,D-D正常:多数为正常人,提示无纤溶过度现象。2)FDP阳性,D-D正常:多数为FDP的假阳性或原发性纤溶症。3) FDP正常,D-D阳性:多数为FDP假阴性或继发性纤溶症。4) FDP阳性,D-D阳性:多数为继发性纤溶症,常见于D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