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9167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城乡规划和城市地域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 “城”:最早有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演变为防御地方侵袭。“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镇”:“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城”、“市”、“城市”具有发生学上的密切联系。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b.在规模上

2、区别于乡村;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典型的例子有:标准 例子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埃及、蒙古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智利、马耳他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伊朗、肯尼亚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想结合瑞典、加拿大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巴拿马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荷兰取两个以上指标印度其他标准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在城乡界限的划分上美国的处

3、理方法比较完整,在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

4、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的普查小区。(2)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入城市化地区;(3)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规则还对城市化地区之间的连接合并,命名代码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且包括对于一些少数情形均作了说明。二、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1、大都市区 它是国外最为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

5、组合,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以美国为例,SMA(1949)SMSA(1959)MSA(1980)每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中心县简单的说就是中心城市所在的县;外围县必须满足某些大都市带特点和与中心县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等特别标准。而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2、大都市带 这一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首先提出,它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它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a.多核心;b.交通走廊;c.密集的交互作用;d.规

6、模特别庞大;e.国家的核心区域;70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a.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b.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里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c.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d.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e.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f.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经历过好几次变动。1955年,基本上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为市。若聚居人口不足10万,必须是重要工矿基

7、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可设为市;规定县级或则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则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1963年,国务院对上述标准做了较大修改。设镇的标准提高到聚居人口3000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85%以上。设市的基本标准虽然没有变,但基于几年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过猛,市镇建制增加过多,城市郊区偏大的倾向,对设市标准从严掌握。1986年,对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以成为该

8、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虽不足此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指标 县 级 市 地级市 原来县的人口密度 400 100-400 20万县总人口中非农产业人口 15万 30%12万 25%10万 20%市区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5万经济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 15亿 80%12 70%8 60%工农业总产值25亿,占比80%全县GDP 10亿 8亿 6亿25亿全县第三产业占GDP20%20%20%35%地方财政收入 100元/人 6000万元 80元/人 5000万元 60元/人 4000万元2亿基础设施自来水普及率 65%60%55%道路铺装率 65

9、55%50%排水系统 较好 较好 较好二、中国乡镇划分和统计口径1、乡镇划分有多方面的意义,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区分城乡人口,但并没有恰当和稳定的划分标准。从第四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城乡人口划分示意图如下:城区 街道委员会-居委会(1)设区的市 街道委员会-居委会(2)居委会(3)市人口 郊区 镇 村委会(4)乡 村委会(5)城镇人口 街道委员会 居委会(6)不设区的市 居委会(7)镇 村委会(8)镇人口 乡 村委会(9)居委会(10)乡村人口 镇 村委会(11)县 乡 村委会(12)从深层次分析,第四次人口普查对市镇人口的划分仍有许多缺陷:1、第四次普查的市镇人口是对设区的市的统计偏大和对不

10、设区的市和镇的统计偏小同时并寸,相互抵消的结果;2、对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双重标准导致市人口中设区和不设区的市没有可比性;3、即使同为设区的市,相互之间也有不可比性;4、对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双重标准,偏大因素和偏小因素在各省区的不平衡分配,造成了省区间的不可比;5、虽然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与第三次普查在全国的数值可以衔接,但在各省区间的衔接很不理想;三、市带县 包括辖县在内的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市域范围,是中国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行政上的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为了避免误解,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城市带县的范围变化很大,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小城市可能带很多个县(乐山带12个县),大城市可能只领导很少的县(沈阳带2个县)。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地域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的混乱状况困扰着国内外的城市研究,也影响着国家的许多决策;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过简单地用市镇的行政界线来代替城乡界线。要解决这一问题,但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应该采取的措施有:(1)在我国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2)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