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及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昆明市发展蔬菜产业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条件,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昆明市全面启动的新一轮 “菜篮子”工程,作为保民生、促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进一步健全、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蔬菜生产设施技术,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培植蔬菜食品加工企业,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蔬菜市场体系,建立蔬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完善蔬菜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对策和措施。从而促进昆明市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昆明市 蔬菜产业 现状 对策 引言
2、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新昆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桥头堡”建设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蔬菜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及增进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目录绪论1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国内外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2.2国内研究现状2研究
3、的主要内容和方法2.1研究的主要内容2.2研究方法第一章昆明市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1.1自然条件1.1.1地形地貌1.1.2气候条件1.1.3光温光热1.1.4水资源1.1.5土壤1.1.6自然灾害1.2社会经济条件1.3基础设施条件1.3.1水利设施1.3.2道路交通设施1.3.3电力通讯基础第二章昆明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2.3.1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3.2蔬菜产业化的加工、营销体系有了较大发展2.3.3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2.3.4蔬菜产业结构有了新的布局第3章昆明市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和优势3.1昆明市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3.2昆明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4、第4章昆明市蔬菜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1蔬菜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4.2蔬菜产业投入成本较高4.3蔬菜产业标准化、设施化生产科技水平低4.4昆明市蔬菜种植区的面源污染严重4.5昆明市蔬菜科技应用技术发展滞后,制约着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4.6昆明市蔬菜产销市场信息网络化低4.7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严峻4.8昆明市蔬菜产业的专业合作化发展缓慢4.9现有农村人才队伍不适应农村经济及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10现有龙头企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发展需要4.11蔬菜加工营销企业发展滞后第5章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5.1进一步加强落实惠农政策体系5.2发展蔬菜产业,突出加强水利建设5.3进一
5、步加强交通、电力、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5.4积极发展昆明市蔬菜生产设施技术5.5做强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产业发展5.6加大培植蔬菜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力度5.7健全蔬菜产业市场体系5.8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5.9建立蔬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5.10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5.11完善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结语绪论1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1.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以来,国际大
6、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国内部分省市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特别是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云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农业生产受到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我省粮食、蔬菜、农资、化肥等总体价格上涨幅度均高过20%。201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云南省2010年1月到10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其中蔬菜累计上涨26.3%,2011年6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同比上涨6.4%,达到历史新高,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给昆明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压力,也给昆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7、挑战。2011年1月昆明市市长张祖林在昆明市第13届人大1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今年昆明将启动新一轮的“菜篮子”建设,昆明市将在滇池流域以外区域发展40万亩蔬菜基地,其中新建基地27万亩,提升改造老基地13万亩。确保不低于40%的新建和改造基地生产本地需求量大的品种,常年播种面积不少于64万亩,产量不少于130万吨,产品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实现全年均衡供应。2011年计划在昆明市宜良、石林、嵩明、寻甸、东川开展试点,新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万亩。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蔬菜可四季种植、周年上市,品种多,质量好,常年种植品种达13大类近
8、80个品种,是云南省最大的商品蔬菜生产区,产品畅销东南沿海城市、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国家。叶菜类、茄果类产品在省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市经环境质量认定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周年生产面积达100万亩,实现总产200万吨、认证产品及外销率分别达70%以上,产值30亿元。昆明蔬菜是云南省加入WTO后最具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它也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前景十分广阔的拳头产品之一,它既是昆明都市农业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说,昆明市蔬菜产业规模已逐步壮大起来,整体经济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但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和困难。其表现为: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蔬菜
9、产业是昆明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投入不足,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地栽培设施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滇池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生产基地转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二、采后处理和冷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深加工企业偏少。目前,昆明市的蔬菜外销比例达72.8%,以鲜销蔬菜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1/6,加工增值缓慢。三、整体科技水平、经济效益不高。其具体表现为:科技研发水平、队伍建设滞后,技术设备较少;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新老菜区差别较大;产品合格率与全国平均合格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拟以蔬菜栽培学、环境保护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
10、学等农业相关学科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昆明蔬菜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增进交流, 从而解决蔬菜种植难、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买菜难的一些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把昆明建成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亚、南亚的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1.2国内外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1.2.1国外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1.2.1.1美国的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美国主要利用自然气候优势生产蔬菜,其生产布局呈区域化,西南部
11、主要集中在地处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集中在得克萨斯州西部及新墨西哥州;南部集中在得克萨斯州东部至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沿岸;北方传统的蔬菜产地如威斯康星、华盛顿、明尼苏达等州,以上四大产区的蔬菜产量约占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由于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率先出现了蔬菜产业的现代化,美国已较好地解决了本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问题。美国蔬菜产业现代化包括:1.生产专业化、机械化、科学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国性蔬菜生产分工体系,美国蔬菜生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以及采后处理,都实现了全盘机械化,部分作业还实现了自动化。与此同时,美国还广泛采用一整套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实行科学化种菜。2.服务社会
12、化:美国蔬菜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手段先进,基本上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多方位社会化服务,其中包括: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农资供应服务;生产作业服务;购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信贷、保险、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土壤测试等其他服务。3.采后处理规范化、物流运输冷链化,为了保证质量和降低损耗,美国非常重视蔬菜采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4.产销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具体组织形式有:蔬菜产销公司由大公司(商业资本或工业资本)直接投资兴办,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经营企业,蔬菜“合同”联
13、合体,蔬菜销售合作社。无论蔬菜产销联合的形式如何,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加入联合体的蔬菜农场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工艺专业化;农场规模较大,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大批量的商品蔬菜生产;通过合同制密切产销协作关系;生产经营过程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连续性;特别重视产品质量的过程监督与控制,从而实现产品的标准化。11.2.1.2以色列蔬菜产业现状蔬菜生产在以色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色列蔬菜种植占全国农业生产的百分之二十一,同时是园艺生产的百分之四十。疏菜年产值接近一亿美元。2005年蔬菜产量超过两百万吨,供应国内消费市场,出口到欧美的新鲜蔬菜市场以及作为加工和罐装蔬菜的原材料。出口是以色列蔬菜种植者
14、的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以色列南部在冬天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可以种植出用于出口的高品质蔬菜,例如胡椒,甜瓜,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近十年来,蔬菜产业所取得的专业成就主要依靠以下几点:种植抗病性强的高产量高质量的新品种;改善和控制气候条件,并应用于保护种植系统中;先进的灌溉方式,对不同的作物应用不同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在土质不适合的地区,应用替代基质栽培方式;在一些蔬菜种植中应用综合害虫管理(IPM);应用收获后技术延长贮存时间,减少腐烂变质。2以色列还不断开发和生产蔬菜种子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抵抗疾病,而且满足了农民的各种需要,如贮存期长、高产、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由于这些种子品质高,生产出的蔬
15、菜产品新鲜可口、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以色列每年向全世界出口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蔬菜种子在以色列,农民必须由文化人来当。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掌握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供了可能。农民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乐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乐于捕捉商机,而使以色列现代农业得以腾飞。31.2.1.3日本蔬菜产业现状日本过去10年间,伴随工业、建筑和道路用地面积的增加,农业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等原因,日本蔬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递减趋势,面积从1997年的51.6万公顷减少到2006年的44.3万公顷,总产量由1436万吨减少到1236万吨,越来越多的蔬菜需
16、要进口。20年前,日本蔬菜的自给率高于90%,目前只有79%左右。日本的蔬菜主要是温室栽培和无土栽培。根据2005年的数据,日本蔬菜温室面积3.6万公顷,占温室总面积酌69.4%,花卉温室面积占16.5%,果树仅占14.1%。日本的无土栽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土栽培的主要作物是蔬莱,2005年的面积为1298公顷。根据2005年的资料,番茄无土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39.3%,草莓30.6%,三叶芹7.7%,葱类4.4%。过去10余年间番茄、草莓无土栽培面积增长迅速,已成为目前无土栽培的优势蔬菜种类。日本蔬菜生产有以下特点:(1)高产优质安全。(2)省力化高效率。(3)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栽培。
17、4)节能低耗降低成本。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1)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单位经营单元所拥有的土地面积逐渐增大,经营大户越来越多。日本蔬菜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生产上市批发零售消费几个阶段,进入市场以农协组织为主,增加了组织化程度,规范了市场秩序中国的蔬菜生产同样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日本的蔬菜生产和市场流通体制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2)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日本的设施园艺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温室环境计算机综合调控技术、工厂化育苗和机器人嫁接技术、机械化生产和植物工厂等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或者领先水平,生产过程指标化
18、数量化、省工省力、易操作。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蔬菜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现代技术的应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尚有待完善并落到实处。(3)安全可持续生产应成为永恒的主题,饺子事件、牛奶事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带来了很大损失,而一旦造成这种负面效应又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中国蔬菜生产中的产品质量保障、安全认证和追溯监督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同时,必须将高效生产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生产体系。(4)加强信息建设和科技交流与合作,昆明蔬菜生产的种类多、茬次多,经营分散,要将分散
19、的小生产和国内、国际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加强产业链条中的信息指导。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一方面,通过信息交换加深了解,扩大宣传,增强互信;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通过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共性难题,这对促进昆明蔬菜科技进步也非常重要。41.2.2国内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种子消费大国之一。如今的蔬菜播种面积比1980年增加了3.2倍,形成了一个充满商机与潜力的广阔市场。自我国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和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
20、0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1841万公顷,蔬菜产量6.18亿吨,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菜篮子”。蔬菜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蔬菜出口量从2000年的32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802.7万吨,增幅超过150%;出口额2009年达到67.7亿美元,比2000年提高了2倍多。2010年1-6月,我国蔬菜出口388.2万吨,出口额41.8亿美元;进口6.9万吨,进口额1.2亿美元,贸易顺差40.6亿美元,同比增长41.1%。5目前,我国通过实施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措施,蔬菜种植业在许多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现在,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在
21、千公顷以上的县已有个。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寿光市蔬菜大棚现发展到74万亩,年产蔬菜35亿公斤,收入30亿元,目前农民其中以上的增幅源自蔬菜产业,寿光农民已被称为中国的白领农民,寿光的农科人员已超过3千人,成为飞往全国各地的“农科种子”。寿光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化布局,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发展,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络城镇绿色食品蔬菜示范基地等五大示范工程。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已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成了高标准大棚3000个、333.3公顷,辐射带动蔬菜面积
22、6667公顷。为迅速提高蔬菜质量,出台了无公害蔬菜基地管理办法和百分考核奖惩办法,对蔬菜标准化生产进行严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同时为促进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在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2.4万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特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寿光蔬菜”集体商标。6 “寿光蔬菜”已
23、成为高端蔬菜的代名词。云南的蔬菜生产过去属于家庭副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云南农产品的主要产品之一。1995年云南省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仅为330万亩,总产量240万吨,总产值20亿元;到200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57.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4,总产量584万吨,总产值59亿元;200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6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4,总产量上升到1000万吨,总产值达到108亿元。2006年1-7月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420万亩,产量560万吨,预计2006年全年种植面积将达820万亩,总产量1100万吨,产值120亿元。7 2010年种植面积达1110万亩
24、产量突破1490万吨,产值251亿元。蔬菜出口额达4.67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6%,首次超过烟草,成为全省最大类出口农产品。8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2.1.研究的主要内容2.2.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走访相关部门,并到蔬菜种植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2)对收集到的资料尤其是第一手原始资料向同行请教、考证,以求资料的准确性。(3)本研究拟以蔬菜栽培学、蔬菜病虫害防治学、环境保护学、农业推广学等农业相关学科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5、和措施。第一章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1自然条件2.1.1地形地貌昆明市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径10210至10340,自然条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官渡区农业局北纬2423至2622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面积2.1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4,河谷、盆地占12.9,湖泊水域占2.16。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至2800米之间,为山原地貌,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低缓。最高点禄劝县轿子山主峰海拔为4247米,最低点东川区小江流入金沙江的小河口海拔只有695米。昆明域内有两条山系:一条是由川西鲁南山脉越过金沙江南下的拱王山系,分布
26、于富民、西山、安宁等县区;另一条是从滇东北乌蒙山脉进入昆明市,成为“东骧神骏”的金马山,“西翥灵仪”的碧鸡山,“北走蜿蜒”的蛇山。蛇山进入昆明市城区,便是五华山、圆通山、祖遍山。昆明市城区距北京2100千米(航空),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 千米,坐落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西南濒临滇池,具有良好的空间环境。2.1.2气候条件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是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纬度低,海拔高,北部有乌蒙山等群山作为天然屏障,阻隔南下的冷空气,全市除东川因地形复杂,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外,多受来自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
27、的影响,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干湿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征,草木四季长青。年平均气温为14.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5。年相对湿度74%,年平均降水量l035毫米左右,全年降雨分布不均,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风向主要为西风,次为西南风,年均风速2.2米/秒。倒春寒、春旱、伏旱、晚霜、冰雹、洪涝等气候异常、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东川区还常有泥石流灾害。2.1.3光温光热昆明市大部分地区等于和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在26005300之间(东川区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6821
28、3),全年无霜期在113225天之间(东川区霜期仅1个月左右),初霜期为10月5日,终霜期为4月14日,年均降雨日113天,降雪日2天,年日照时数在20003318小时之间,日照率47%,太阳总辐射量117969卡/平方厘米,光温光热条件适宜多种蔬菜种植。2.1.4水资源昆明市域江河湖泊分属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干湿季分明,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3.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5.1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5.4,地下水资源量为17.98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4.6。一、河流:昆明市河流分属金沙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珠江上游)、元江(红河上游
29、三大水系,径流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61条(长江流域53条、珠江流域7条、红河流域1条)。全市属金沙江流域的面积占73.44,属南盘江流域的面积占24.81,属元江流域的面积占1.75。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牛栏江、小江、南盘江、巴江等。(1)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境内最大河流,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东川区北部边界 ,昆明境内长约150千米,流域面积约1701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 4300立方米秒,两岸陡峻,水急滩险,谷底标高 692892米,切割深度10002000米,是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普渡河、牛栏江和小江是金沙江一级支流,南北向展布,还有一些较小的河流直接流入金沙江。1
30、普渡河。普渡河发源于嵩明县梁王山北麓上喳啦箐白沙坡,源头河为牧羊河,发源地高程2600米,流经嵩明、官渡、盘龙、五华、西山、呈贡、晋宁、安宁、富民、禄劝共 10个县(市)区,于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 1千米处汇入金沙江,全长375 千米,汇入处高程746米,落差1854米,流域面积1171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内10758 平方千米)。习惯将普渡河分为盘龙江、滇池、螳螂川、普渡河下段4段。2)牛栏江。牛栏江源头有二:果马河为正河,河源高程2320米;次为杨林河,发源于官渡区老爷山,发源地高程2453米。牛栏江流经嵩明、寻甸,进入曲靖、昭通,于昭通地区巧家县流入金沙江。昆明境内长130千米,
31、流域面积2296平方千米。昆明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杨林河、兑龙河、弥良河、果马河、匡郎河等。3)小江。小江发源于寻甸县,全长140.25千米,至小河口汇入金沙江,流域面积2852.1平方公里,河谷开阔成“U”型,沿河两岸形成宽3m以上的河漫滩,部分河床不稳定,含沙量大,易爆发泥石流,直接注入金沙江。4)直接流入金沙江的其他河流。昆明境内直接流入金沙江的其他较小河流主要有已依河、封过河、皎西河、撒马基河、则黑河、因民大水沟等。皎西河发源于禄劝县皎西的放招,全长37千米,流域面积235 平方千米。(2)南盘江水系:南盘江为昆明市过境河流。由曲靖市进入昆明市,流经石林、宜良两县。昆明境内长124千米,流
32、域面积约381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昆明境内的主要支流有麦田河、章子坝河、贾龙河、摆衣河、巴江、普拉河等。较大支流巴江发源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山神庙峰,全长71千米,流域面积约79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内667平方千米),是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主要水源。(3)元江水系:昆明市属元江流域的面积有274平方千米,均为扒河支流。扒河为绿汁江一级支流,红河二级支流,发源于玉溪市易门县。在昆明境内的支流主要有邵九河、大摆衣河、阿姑河及碾房管,均流至昆明西南部的安宁、晋宁。阿姑河是扒河的主河道,在晋宁境内河长3千米,流域面积60平方千米。 二、湖泊:昆明地区主要湖泊有3个:滇池,面积298平方
33、千米;阳宗海,面积31.9 平方千米(包含属于玉溪的11.9平方千米);清水海,7平方千米。三个湖泊总储水量多年平均为22.2亿立方米。水资源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均,总体趋势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季节分配不均,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制约,雨季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85,水量有余;枯季水量约占15,而绝大部分地区同期灌溉用水量约占年用水量的70%;垂直变化明显,水土资源组合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带或地区,年径流深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山顶和山脚产水量异常悬殊。坝区(山间盆地、河谷)土地多水源少,山区土地少水量多,水资源利用困难。2.1.5土壤昆明市属高原红壤地区。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土壤主要有红壤土、紫色
34、土和水稻土三种。土壤垂直分布不够明显,只是由于地形、土质及人为利用上的差异,形成了土壤的地带性水平分布不同。红壤是全市的主要土壤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2400米的山区、半山区;紫色土与红壤交错分布在海拔18002200米的缓坡地带和坝子边缘;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坝子和半山区。适宜种植和种植选择性较强的红壤和水稻土占了全市总面积的86%以上。土壤PH值多在4.07.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55.0%之间,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结构好,成为农业生产的可靠保证。适宜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烤烟、蔬菜、花卉等粮食、经济作物,以及桃、梨、苹果、柑桔、葡萄、板栗等经济林木。2.1
35、6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洪灾多发生在每年5-10月,旱灾多发生在春夏季,其它自然灾害如霜冻、低温、冰雹、倒春寒等也时有发生。部分县(区)地处小江断裂带, 特别是西支断裂带,河谷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陡,土壤质地粗松,岩石松散破碎,地质活动频繁。加上植被破坏,使生态平衡受到影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每年不同程度均有发生。2.2社会经济条件昆明市地处云南省中部,总面积2.10万平方千米,辖盘龙、五华、官渡、西山、东川五区及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和安宁一市,以及呈贡、晋宁、富民、宜良、嵩明、石林、禄劝、寻甸八个县。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国
36、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一级口岸,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性商贸旅游城市。昆明世居汉、彝、回、白、苗等26个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昆明市统计资料,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昆明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昆明市主要人口数据。普查显示,昆明市现有人口726万,其中常住人口达643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十年共增加了650918人,增长11.2
37、6%。平均每年增加6509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11661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1559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940236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89318人。城镇人口比重与2000年、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9.06、5.95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5年的增幅显著高于2000年-2005年5年的增幅。反映出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教育程度提高 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大幅上升,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38、的98442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90537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0011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6112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983人上升为1530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56人上升为140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8678人上升为3111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719人下降为28934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周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5380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4044人,文盲率由6.19%下降为3.95%,下降了2.24个百分点。文盲率较高的有寻甸
39、10.16%)、东川(9.83%)、禄劝(7.46%)。人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8.02年提高为9.23年,提高了1.21年。9昆明市现有常用耕地面积53832万亩,现有高稳产农田240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 446,人均耕地0.74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32亩。耕地粮食亩产(两季):水田500700千克/亩、旱地200400千克/亩。 数据来源于官渡区农业局数据显示,2010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0.37亿元,比上年增 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官渡区农业局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4.8%、16.7%和12.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0亿元,
40、比上年增长5.5%。受严重干旱影响,粮食产量108.42万吨,比上年下降4.1%;油料产量1.19万吨,下降16.8%,蔬菜产量195.10万吨,增长1.6%。由于产量下降,2010年粮食和蔬菜等食品类在CPI上涨中“贡献”较大。全年货运周转量1986139万吨/公里,增长0.5%。其中:铁路1353238万吨/公里,公路569605万吨/公里,民航11619万吨/公里。全年旅客周转量1631643万人/公里,增长0.2%。昆明市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4.4%,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分别增长9.8%,昆明市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41、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8.3%,城镇和乡村市场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17.0%。10 2.3基础设施条件2.3.1水利设施全市水利化程度和河道外用水开发利用率较发达地区城市偏低,人均用水量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全市已建小(二)型以上水库798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20座,小(一)型123座,小(二)型652座,水库总库容26.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36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为166.48平方公里,加上滇池水面309.5平方公里,合计水面面积475.9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5%。在国民经济建设,抗御水旱灾害,洪水、灌溉、发展农村经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42、作用。其中:(1)大型水库3座,松花坝水库、云龙水库、柴石滩水库,总库容11.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40.07平方公里。(2)中型水库20座(含阳宗海和清水海),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64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6.31平方公里。(3)小(一)型水库123座,总库容2.7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19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0.08平方公里。(4)小(二)型水库652座,总库容1.4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0.02平方公里。昆明市农田灌溉面积13.5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61万公顷。已建成水闸219座,堤防651公里,昆明市现有耕地面积40.99万公顷,作物灌溉
43、需水量为28亿立方米。截止2011年4月底,我市累计投入劳动工日4369.49万个,完成土石方3634.83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248处,新增各类防渗渠道503.89公里,加高加固堤防26.84公里,疏浚河道416.07公里,清淤渠道4337.85公里,加固小型水库64座,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644处,小水井9处,小坝塘59处,小水窖48272个,小水沟1143件、小水池5522个,新增蓄水能力1037.9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8.9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7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74万亩。但昆明市现有耕地中
44、有相当部分的田间水利设施仍然存在等级低、老旧失修、配套率低、综合效益低等问题,特别是田间灌排系统数量少,规格低,不配套,由农民自发挖掘而成的土沟土渠较多,断面较小,输水能力差,灌排能力低,水资源的巨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需进一步配套完善。2.3.2道路交通设施经过长期建设,昆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由铁路、公路和航空组成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昆河、成昆、南昆、内昆、贵昆,五条铁路纵横交错,与全国各地相连接,国道干线公路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的交通网络相连接。昆明机场成为我国第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目前已开通100余条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可直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和泰国的曼谷、清迈,缅甸的仰光
45、老挝的万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日本的大阪,新加坡以及韩国的首尔等城市。实现了以昆明为中心200千米半径内国道干线的高等级化。还有建设中的昆明新机场是实施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站楼,按照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的需求一次建成相当于现在巫家坝机场的2.5倍,等待建成之后,昆明将成为继北京、广州、上海之后全国第四个拥有国家门户机场的城市. 将于2012年底投入使用。几年来,昆明市共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70多条,建成立交桥23座,形成了“一路二环三横四纵五出口”的城市交通网络。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昆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小集镇建设和农村脱
46、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2.3.3电力通讯设施昆明市已完成农村电网的改造,电网已基本覆盖全区域,电力供应充足。昆明的市话已实现全网程控化,国内长途电话可直拨全国各地。国际长途可直通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局部较偏远山区外,通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我市蔬菜产业生产与发展,应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围绕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实施,结合现代新昆明建设构建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昆明市在“桥头堡”战略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创建蔬菜生产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高效、生态、特色化、精品化及生产标准化、经营国
47、际化、农民知识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二章昆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1.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昆明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生物和气候资源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生产,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建立生产管理体系,进行产销体制改革,增加投入加强基地建设,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发展产业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市蔬菜生产发展是继粮烟之后的一大产业支柱,蔬菜生产由近郊向远郊延伸发展,由内供向外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的蔬菜产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大力推广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特色化,按照都市型的现代农业的要求,促进4210工程建设(把昆
48、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最适宜“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围绕以上目标,实施好十项工程,即:实施农业信息物流工程,以“市场化”化农民;实施农业园区工程,以“工业化”化农业;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工程,以“城市化”化农村;实施农业生态工程,优化都市型农业功能结构;实施农业产业招商工程,借助外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施农业投融资系统工程,拓展农业投入渠道;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系统建设工程,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实施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工程,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使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真正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据农业部门统计2010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34.5万亩,同比增16.7%,完成年计划的117%;上市量262.4万吨,同比增15.8%,完成年计划的114.5%;蔬菜产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27.67%,完成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