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志初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7661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科志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检验科志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检验科志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检验科志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检验科志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检验科志初稿一、发展沿革办院初期,仅有1 名修女从事简单的化验工作。 1945 年,国民政府接收公济医院后,于西大楼1 楼(北苏州路190 号)建立“临床常规检验部” ,隶属于大内科,顾龙华为该部负责人。当时有技士 3 人,助理技士 1 人,技工 1 人,开展血液、尿液和粪便的一般常规检验。1949-1950 年间,谢士成、吴大卫、毕家厘分别从外地及本市调入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部”逐步开展细菌、生化、血清学检验工作。 1950 年,由内科分出正式设立检验科, 调内科副主任伍必雄任科主任。 此后, 浙江湖州福音医院化验训练班毕业生被分配到检验科工作,检验项目也随之扩展,开展生化、细菌、血清学、

2、血液细胞和配血等项目,科室专业技术人员陆续增加至10 余名。而后划分为细菌、血清检验和临检、生化检验两大组,分别由谢士成和吴大卫任组长。1955 年,上海市卫生学校检验专业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生陆续进入科室,人员增加至近50 名,检验项目也不断增加。 1979 年,生化室率先开展室内质控, 参加由上海市临检中心组织的临床生化检验室间质评活动, 后逐步扩展血液、尿液、免疫、细菌等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1999 年,检验科搬迁至 3 号楼 3 楼(海宁路 100 号) 。 2006年,南部院区检验科正式开展运行。 2007年血库独立为临床输血科。2009年下半年,检验科开始正式筹备ISO1

3、5189实验室认可,于2011年11月通过ISO15189实验室认可。2015年,顺应医院科室整合发展的号召, 检验科正式更名为检验医学中心, 并搬迁至 3 号楼 6 楼(海宁路 100号) 。至 2017年,工作人员增至78人,包括医师6人、技术员 63人、护士 9人,其中正高职称共1 人。在 60 多年的发展中, 检验科已由过去仅完成简单化验发展成为管理规范化、方法标准化、试剂配套化、仪器自动化、结果信息化的重要临床医技科室。表1-1-1 1950年2010年医院检验科历任主任、副主任情况表任职年份主任任职年份副主任1950-1954伍必雄1954-1966吴大卫1978-1985吴大卫1

4、978-1985吴文俊1985-1998吴文俊1978-1989邵令昭2007-李莉1987-1992王爱玲1991-1998张云根1995-1998夏青1999-2004莉莉(主持工作)1999-2011陆元善2005-2006李莉二、医疗工作1.基本情况检验科建立初期,仅能做一些简单的常规化验,。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员 增加,检验项目也不断扩展。20世纪60至70年代问,先后成立生化、细菌、 临检、细胞、血库五个专业组和门诊、分部、急诊三个常规检验室。后组建临床 免疫检验室,开展乙肝表面抗原、细胞免疫等检验工作,之后又逐步开展淋巴细 胞毒抗体测定和肾移植供、受体的组织配型工作,以及T淋

5、巴细胞亚群检测工作。 2008年,检验科开始逐步引进质谱分析仪、流式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分选仪、 测序仪以及自动化流水线分析系统及 Swisslog智能化小车物流系统等,提供从 基因(DNA RNA SNP eSNP染色体到蛋白质的定量、高通量和快速、完善的实 验诊断技术。至2017年,检验科已分南北两部,下设 6个专业组,分别为生化 组、免疫组、微生物组、门急诊临检组、骨髓细胞组和分子生物组。1985年后检验科业务快速发展,检测方法的陆续更新、先进设备的不断引进、 检测流程的日益完善以及检测速度的显著加快,使检验项目和检验数量,检验质量和检验速度均有明显的增加和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临床医疗业务

6、发展的需要。 同时检验科也开始注重同临床的联系沟通,根据临床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检验项 目。1990年,计算机信息管理率先试行,1992年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协作, 共同开发的“自动生化分析仪连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获得成功。当年8月又实现 计算机与Monarch生化分析仪等联机,与肾移植病区计算机联网,并实行双向通 讯。2000年,医院建立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 HIS),开始 实现检验医嘱、标本信息和检验报告单的数字化。 2006 年院南部正式成立后,在生化免疫流水线建立的基础上, 实验室信息系统从HIS 系统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信息系统。 201

7、0 年底,北部门诊实现检验医嘱、报告无纸化。信息系统的升级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检验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980-2010 年间,检验科的工作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至2017 年,检测项目数已达540 余项。临床检验1945 年仅开展三大常规等项目,后逐步开展体液等标本的常规检测项目。1983 年临检组开始引进自动化仪器,首先引进的是美国贝克公司半自动血球分析仪。 1986年引进国产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1998年引进 IL 公司全自动血凝仪。2003 年引进希森美康公司尿沉渣分析仪和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至 2017 年,临床检验项目由 1945 年的 4 项增至 50 余项。生化检验194

8、5 年,生化仅检测葡萄糖、尿素氮、肌酐、酮体等手工检测项目。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逐步开展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等肾功能、肝功能指标检测项目。1983年,检验科率先引进SAB30卵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986年,引进美国 贝克公司ENCOR离心式生化分析仪。1990年,检验科生化室在国内率先研制载 脂蛋白检测试剂盒,成为全国首家运用ENCOR分析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的单位。至2017 年,生化检验已增至60 余项。微生物检验1945 年仅能完成细菌涂片检查等简单的检测项目。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开始逐步开展分泌物、脓液等标本中的微生物培养检测。 1965 年,开展药敏试验,同时采

9、用标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质控。 2000 年以后,应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快速检测的需要, 微生物室开始陆续探索开展通过外周血筛查病原菌感染的快速方法。2010年微生物室开始开展邕试验、G试验、G-M试验等项目,2016 年开展T-SPOT佥测项目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至2017年,微生物检测项目已 增至 30 余项。免疫检验 1972 年,检验科组建免疫室,主要开展乙肝表面抗原、细胞免疫等检验工作。 2001 年,应临床泌尿科肾移植工作的需要,免疫室逐步开展淋巴细胞毒抗体测定和肾移植供、 受体的组织配型工作, 以及 T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工作。至 2017 年, 免疫检测项目已增至70 余项, 覆盖

10、范围广泛, 主要涉及肿瘤标志物、性激素、自身免疫、感染免疫等指标项目。分子检验2009年,检验科成立细胞分子组,主要开展乙肝病毒DNA佥测、丙肝病毒RNA?感染性病原体的核酸检测。2007年,随着流式细胞检测仪的引进, 检验科分子检测已涵盖 PCR检测、染色体分析及流式细胞分析等多个方面。至 2017 年,分子检测项目已增至50 余项。血液病相关实验室诊断20 世纪 70 年代, 检验科开始筹备并成立细胞组, 开展外周血细胞、 骨髓细胞的化学染色和细胞形态镜检,以辅助血液病的鉴别诊断。 2007 年,随着流式细胞仪的引进, 流式细胞组成立, 开始将流式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 开展免疫表型分析、H

11、LA-B27检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检测和微小残留病变等检测。 2007 年,在分子生物组内开展染色体检测,增设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等项目,进一步完善白血病实验室检测诊断体系。至2017 年,检验科已主持并开展血液病相关全部实验诊断,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FISH、融合蛋白、染色体、基因检测、残留微小残留病变(MRD、PNH佥测和造血干细 胞分选、鉴定在内的所有技术和相关项目,共开展30 余项目,年检测量5000余项次,全面支撑血液科临床诊断、治疗和白血病骨髓移植。3. 医疗数据检验科工作量逐

12、年递增, 1980年 50 万余项次, 1990年 100万余项次, 2000 年增至 280 万余项次, 2010 年达到 1400 万余项次,达到 80 年代平均水平的 28 倍多。 2017年已达到 5000万余项次。三、教学工作1. 学历教育1985年,检验科开始承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即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及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1985 年至 1999 年期间,检验科也承担上海大学工学院医疗电子仪器班、 上海市卫生学校检验专业、 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卫生学校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 2007 年起,检验科同时开始承担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验诊断学课程。 每年

13、来检验科轮转实习的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有5 名左右。 科室还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每年度指导 3-5 名。至 2017 年止,共接受实习学生约 200 名。2006 年, 检验科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培养点, 李莉、陆元善成为检验科第一批硕导(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生研究生导师) 。 2010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培养点, 李莉成为检验科第一位博导(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 2013年,检验科同时成为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培养点。至2017 年,检验科获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导师共 3 人, 获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

14、导师共1 人, 共培养博士研究生 (博士) 6 名、硕士研究生(硕士) 14 名。2. 职后教育20 世纪 50 年代, 检验科内部培养的检验技术员逐渐成为各专业组室的骨干力量。 2001 年,检验科开始承担带教各地医院进修人员,到 2017 年止,共接受进修生 100 余名。 2007 年和 2008年间,与上海医学会联合举办“流式细胞技术应用及其新进展” “、 临检细胞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质量管理” 继续教育学习班。 2013年 5 月,检验科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联合举办 “城乡对口支援临床检验技术标准培训班”, 旨在共同提高本市各县级检验科的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优化检验工作流程,保证检验结

15、果的准确。自 2014 年起,检验科每年举办一次“检验与临床科研资源整合暨医学论文撰写学习班” ,至 2017 年,培养学员数已达到1520余名。 2015年和 2016年间, 检验科也举办 “生物标志物检测应用与科研能力培训班” ,共培养学员 420 余名。自 2007 年始,科室坚持每周开展一次业务学习,安排中级以上人员、研究生、在培的专科医师讲课,交流技术经验,讲解检验最新研究动态,提高科室整体的专业水平。2009 年,检验科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至 2017 年已培养 20 余名检验医师。四、科研工作1970 年,血库与市中心血站协作,研究开发用塑料输血袋代替传统玻璃瓶获成功,并

16、在全市、全国推广应用,该项工作获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嘉奖。 1985 年,吴文俊、夏青等与中科院上海市生化研究所、东风生化试剂厂协作, 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尿素及丙氨酸转氨基酶等7 个与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的生化诊断试剂盒。 1986 年, “尿素氮的脲酶- 谷氨酸脱氢酶偶联法试剂盒的研制和应用”研究课题获上海市1987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吴文俊在国内率先采用国产抗血清, 开展应用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IgG、 IgA、 IgM 等特定蛋白的试剂开发和应用研究。 1990年,吴文俊采用国产载脂蛋白AI 和 B 抗血清,配制成与自动生化分

17、析仪相匹配的试剂盒,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人血清载脂蛋白 AI 和 B 获得成功。1996-2005 年期间,吴文俊教授共参与编写现代生物化学、 现代生物化学检验与临床实践等9 部专著。 2009-2015 年期间,李莉教授主编临床检验医学等共计10部著作。2000-2017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部市级课题20项,其他课题 18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4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56篇,主编参编著作 10余部。表1-1-2 2000-2017 年医院检验科国家级科研奖情况表年份项目类型项.称获奖者2011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的特点及分子特

18、征研究刘庆中2014 年华夏医学科技奖纳米粒包封雷公藤红素偶联抗Fc RI a抑制尘蛾过敏性哮喘李莉、彭霞、土娟、蔺丽慧2017 年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雷公藤免疫纳米粒及用途李莉、彭霞、土娟表1-1-3 1990 年-2017年医院检验科国内外学术任职情况表任职年份任职人员学会.职务1993.1-1999.12吴文俊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检验学会委员1998.1-1998.12吴文俊上海市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1999.1-2010.12吴文俊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顾问2014.8-李莉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临检学组副组长2014.10-刘庆中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委会委员201

19、4.11-2018.1李莉中国医院协会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6-2018.6刘庆中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生物标志物学组委员2015.6-李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检验分会常委2015.10-2018.10刘庆中上海市检验医学分会第十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2015.11-2018.11李莉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2016.3-2019.3李莉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2016.3-李莉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5-2019.5李莉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疔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5-2019.5刘庆中上海市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

20、物学组成员2016.6-刘庆中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委员会2016.7-2019.7李莉上海市免疫学会免疫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2016.9-2021.9刘庆中第二届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微生物基因分型学组副组长2017.6-2022.6李莉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夙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7.6-2020.6刘庆中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委员2017.9-李莉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和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2017.10-李莉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7.11-李莉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2017.

21、12-李莉上海巾医学会理事会理事表1-1-4 2000-2017 年医院检验科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情况表年份负责人项目来源项2006 年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Fc丫 一 DerP1疫苗在尘蛾过敏性哮喘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2007 年河教育部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抗Fc e RI a Fab-雷公藤交联体体内效应及机制2010 年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纳米粒包封中药偶联人源化Fc e RI a Fab定向诱导肥大细胞凋亡治疗过敏性疾病2010 年河973计划(二级子课题)纳米荧光微球-液相蛋白定量技术联合抗体检测早期诊断胃癌2012 年李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肥大细胞源exos

22、omes特性分析及其负数OVA寸过敏性哮嘀的免疫调节作用2013 年刘庆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SprC下调免疫逃避蛋白Efb表达的分子机制2013 年李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ID与Se区相互作用增强IgE类别转换重组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2014 年李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不同细胞来源 exosome-Fc e RI a中和血清游离IgE降低过敏反应的作用及机制2014 年蔺丽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抗Fc RI自身抗体活化肥大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14 年刘怡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大麻碱受体及PI3K-AKT通路与肥大细胞功能相关性及其机制探讨

23、2015 年崔泽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LysKP2和LysKP1在噬菌体JD001侵袭及裂解肺炎克雷伯菌中的作用与机制2016 年彭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一种具有肥大细胞凋亡作用的新型尘蛾变应原疫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2016 年李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加)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循环肿瘤细胞鉴定方法和标准的研究2017 年刘庆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 SprC下调转录调节于IraC翻译致杀白细胞素lukED转录抑制的分子机制五.其他1992 年,吴文俊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大事记1.1945年,建立“临床常规检验部”,隶属于大内科2.1950年,检验科由内科分出正式成立,调内科副主任伍必雄任科主任。3. 2009年下半年,检验科开始筹备国家质量体系 ISO15189认证,于2011年11 月通过国家质量体系ISO15189认证。4. 2011年,检验科刘庆中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5. 2011年,检验科李莉教授获第二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6. 2015年,检验科正式更名为检验医学中心。7. 2017年,检验科李莉教授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