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摘要】: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最重要特征和动力源,其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但如何架构这种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则成为重大课题。本论文试图将全球化推动和影响下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一个更广阔的研究框架中,从地方化与全球化互动的作用进程探索区域和城市发展新的机制和实质,从而为目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传统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基于区域内部发展动力和经济学原理的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但却无法将全球化等外部作用力纳入自身理论体系。泛泛的全球化探讨又多局限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缺
2、乏综合理论框架以真正把握住全球化作用的社会和经济实质。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从新马克主义的批判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社会实质,同时基于地方化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分析了地方对跨国资本的迎合,但缺乏将多尺度下多重作用力纳入综合研究框架的能力。而本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缺陷,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基本研究思路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分析框架的总结和构建着手,进而以此为理论基础过渡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的探讨。在论证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先从全球生产网络中经济地理学意义的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及其空间
3、扩散、地方镶嵌,过渡到城市经济学内容的城市经济、城市产业及其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再而过渡到兼具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学意义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力求论文在逻辑上的逐次递进和结构上的完整。第1章是绪论。首先介绍论文选题依据和来源,在分析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实践及理论意义,指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劳动分工在国际层面的扩展和深化,将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及地方化的区域、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第2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脉络和流派分析基础上,主要依据曼彻斯特学派研究并综合管理学派观点,提炼出本论文以企业
4、制度、关系/流、空间/地方为主要考察维度,围绕价值、权力与镶嵌等基本内容探讨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同时提出将金融、信息、物流和人才培训等价值生产支持性活动纳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中的观点。最后指出未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应注重物质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泛整合,同时要创新研究方法,更多采用一些关于网络研究和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的定量统计分析。第3章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组织关系的探讨。从经济地理学中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结合模块化操作、转包生产,经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基于产品内分工组织形式的国际劳动分工本质。提出全球生产网络以跨国公司为媒质,营造出一个延续了新国际劳动分工发展的“价
5、值链陷阱”。这个陷阱在全球尺度以微笑曲线的形式而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价值链高端管理、研发及营销等环节,发展中国家多以生产制造和一般组装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网络,其治理模式并非绝对平行的关系而阶层性广泛存在。但全球生产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并非是一个“零和”概念,也即这种阶层性并非绝对制约的关系,某些时候可能形成反制约。第4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着陆直至镶嵌的探讨。跨国公司成为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行动者,发达国家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仍是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最主要形式,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全球生产网络生产组织
6、关系更加复杂化。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具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内容,从跨国公司看通过海外投资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把握市场开发机会成为目前主要动力;从地方看积极的投资和贸易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廉价而优良的生产要素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开放的市场等都成为重要动力。论文还以中国和日本作为案例,考察中国以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与日本以高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差异模式。第5章是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的计算机产业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看,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在劳动分工原则支配下各价值链环节已完全分割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与竞争。但全球生产网络在空间布
7、局上并非是均质化,“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高端制造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拥有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能力和精密工程技术的“卓越研发中心”。价值链低端的一般部件制造、组装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的“成本节约中心”。近些年许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部分非核心的高端技术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或直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同时促进了网络成长。但就中国计算机产业考察,关键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计算机产业生产网络价值链构成并不完整,同时由于中国大陆计算机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不足,与国外知名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联系也多以国
8、内市场开拓为主,造成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而本土计算机产业尚未全面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局面。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仍在于本地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融合。第6章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模式的嫁接。首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区域空间组织进行分析。其次从传统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包括宏观的分工、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创新理论及空间扩散理论到微观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渚B被用来进行全球生产网络空间作用机制的解释,最终从价值链分解、空间配置与集聚等特性纳入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范畴中。而从全球生产网络构成要素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入手分析,最终
9、塑造了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在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中,则包括多尺度的视角:全球城市体系、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最终落实到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区模型。第7章为论文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案例分析部分。本章首先对区域核心城市的上海城市经济及其空间组织状况进行研究,显示上海城市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对外贸易结构却依然显示上海制造业在价值链环节方面处于仍处于低端地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环节的劳动空间分工;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揭示全球生产网络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镶嵌以及空间扩散,进而通过总量及结构指标考察区域城市功能体系的等级性。从区域工业区发展揭
10、示出全球生产网络地方镶嵌发展的实质:即更多成为跨国公司低端价值链环节制造组装的基地。并对工业园区对城市的空间引导进行分析,实践从空间到空间的嫁接。最后部分为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价值链陷阱”,重视技术创新,引导整个区域制造业生产不断转型迈向高端化,代表整个中国占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同时加快上海全球城市的建构,注重城市功能等级提升,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新核心,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战略。第8章是结论篇。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并对该
11、领域以后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提出粗略的建议。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计算机产业中不同价值链环节价值生产能力的差异,在全球生产网络定量化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突破。验证了“价值链陷阱”的存在,并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指导思想。继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之后,从一个更为综合的全球生产网络框架探索城市生产空间组织,并将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进行整合研究,在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模式。从生产及贸易结构的角度入手,分析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对上海的劳动空间分工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作者提出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
12、组织模式,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一步扩展到更大尺度的大都市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关键词工全球生产网络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上海大都市区【学位授予单位工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1F273;F114.41【目录】:摘要6-10ABSTRACT10-18第1章绪论18-281.1论文研究依据与来源18-191.2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19-231.2.1研究的理论启示19-211.2.2中国的研究意义21-231.3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23-261.3.1研究思路与框架23-251.3.2研究方法与手段25-261.4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26-281.4.1主要研究内容
13、26-271.4.2论文创新之处27-28第2章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与综述28-492.1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背景28-312.2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脉络31-382.2.1价值链研究:价值生产的分析路径31-322.2.2微笑曲线研究:价值分配的分析路径32-332.2.3网络和镶嵌:全球化发展地方性研究的基石332.2.4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商品链:研究尺度的扩张33-352.2.5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组织新的研究框架35-382.3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与内容38-462.3.1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解析39-402.3.2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维度与内容40-422.3.3全球生产网络主要构成要素的考察42-
14、442.3.4关于价值链支持性活动的分析44-462.4全球生产网络的未来研究46-472.5本章小结47-49第3章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组织关系49-693.1国际劳动分工的演化:全球生产网络的经济基础49-523.Ll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兴起与发展49-503.L2国际贸易理论对劳动分工的分析50-513.1.3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发展与形式51-523.2基于劳动分工的新的生产组织52-623.3.1模块化操作与转包生产52-563.3.2从价值链到企业生产网络56-583.3.3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组织:“价值链陷阱”的出现58-623.3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治理模式62-683.4.1网络平行
15、与阶层等级之分的组织治理争论633.4.2购买者驱动型与生产者驱动型之分的治理模式63-653.4.3管理学学派基于生产组织细分的企业类型划分65-663.4.4曼彻斯特学派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治理模式66-683.4本章小结68-69第4章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化响应69-954.1基于FDI发展的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69-754.1.1全球FDl总体发展与新的流动特征69-714.1.2跨国公司及其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71-724.1.3FDI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发展72.754.2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考察75-854.2.1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扩散机制分析75-774.2.2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镶嵌与
16、组织77-80423“三角联盟”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80-834.2.4地方网络镶嵌的制度与文化影响83-854.3地方网络镶嵌的不同模式:兼对中国的分析85-934.3.1基于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的两种差异模式85-874.3.2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模式与发展分析87-934.4本章小结93-95第5章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95-1165.1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95-975.2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分割与关系网络97-1035.2.1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生产与空间竞争性97-1015.2.2全球计算机产业权力等级与关系网络分析101-1035.3中国计算机产业地方生产网络发展与分析
17、103-1145.3.1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对外贸易结构的案例考察103-105532中国计算机产业价值生产及空间竞争性探讨105-1085.3.3计算机产业的地方镶嵌与中国的网络镶嵌108-1115.3.4基于广达集团全球功能布局的实证考察111-1145.4本章小结114-116第6章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理论架构116-1606.1区域空间组织概念的解析与再认识116-1236.1.1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化与认知116-1176.1.2区域空间组织新的影响因素117-1196.1.3区域空间组织新的构成要素119-1216.1.4区域空间结构新的特性与表征121-1236.2全
18、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区域空间作用机制123-1366.2.1劳动分工理论与规模经济的启示124-126622创新理论与空间扩散理论的解释126-129623竞租一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借鉴129-133624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作用机制133-1366.3全球生产网络调动的全球城市网络136-1446.3.1全球化条件下新的城市区域模式136-1386.3.2全球/世界城市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节点138-1406.3.3全球城市体系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等级联系140-143634全球城市区域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空间整合143-1446.4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144-1596.4.1传统城市
19、空间结构模式与大都市区新的组织145-1476.4.2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全球生产网络的解释147-1556.4.3大都市区空间成长单元与发展特征155-1596.5本章小结159-160第7章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生产空间组织与发展战略160-2137.1全球城市建构中的上海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161-1777.1.1上海城市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考察161-1647.1.2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分析164-1697.1.3基于分工的城市就业人口空间组织169-1757.1.4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城市生产空间结构175-1777.2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浮现中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177-194
20、7.2.1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层级体系178-183722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及行业结构发展层次183-188723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基于上海的区域拓展188-191724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联系发展分析191-1947.3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工业区发展及其空间效应194-2077.3.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工业区发展模式分类194-2017.3.2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工业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201-2037.3.3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组织效应203-2077.4全球生产网络与地方发展战略与功能重组207-2117.4.1基于价值链攀升的技术创新战略207-2087.4.2基于价值链攀升的品牌建设战略2087.4.3基于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功能重组208-209744基于全球城市的大都市区空间重组209-2117.5本章小结211-213第8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213-2188.1主要结论213-2168.2研究展望216-218参考文献218-231后记231-232